大 院 春 秋
作者:李春蓉
不论是深门大院、宅院深深,还是残垣断壁,荒草凄凄,我想,我仅仅只是一个偷窥者,想从荒凉中看见繁华,想从尘土中看见痕迹,想从磨钰的门槛看到匆匆的脚步,想从断瓦残垣复原当时的情景,更想穿越时间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体验您的担当、您的仁慈、您的大义、您的普世的价值观,我想从您们的故事中弄明白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疏财重义,什么是以和为贵,什么叫众生平等……
您们的身影或隐或现,凝重的目光是对后世言行的督促,从来不曾离开;双手抚胡须的动作是赞赏和肯定,告诫后人不能忘记家族的家规。您们不言,众生在言说着您们的故事;您们离去,留在后代血脉中的基因继承着家族的秉性。大院蒙尘的窗子上,我看见了岁月走过的痕迹;门槛被进出的脚磨钰成凹陷的半圆,是族人们为繁琐的日子留下的印迹。
我试着解读您们的品格、您们的智慧、您们的仁爱。
杨官成土守备官邸。
听说您的年龄还不满200岁。作为一个房子,怎么可能这么老态龙钟?瓦房是权力和财力的双重体现,自然您的建造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的范畴。听说您的材料来至甘肃武都,成群结队的骡马日日夜夜地运输,那情景煞是壮观。沿途的人们习惯了听马帮清脆的铃声,心里构想着房子建成后的模样该是何等华丽。是的,住惯了塔板房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出屋顶瓦的严丝合缝,听说连蚂蚁都爬不过去。屋脊更是精致,像一本书,三面有棱有角,只是底面镂空,为了和房脊完美衔接,更为了房屋的承重。我惊叹人们的智慧和技术,这就是一本书壳模样的瓦基,中间既有镂空又有链接,这是怎样做到的?瓦基相连,瓦基上的藤蔓自然链接,产生连绵不断的效果。这是中国人都有的最朴素的愿望,家族连绵不断,繁花似锦。每一行瓦都被黄泥牢牢地粘连在屋顶,剥夺了瓦随地球引力下移的权利。房檐处的瓦当,给雨水指引着路径,瓦当上的寿字,被经年的雨水抚摸早已失去了棱角。寿字黯然失色,它终归抵挡不住众喇嘛的法力。
侧面的房子早失去了踪影,只留下一处早已不白的石灰白墙,虽然破败,但不失尊贵,显示出和周围的区别。杨官成的玄孙杨元林说,这里曾经是杨官成的书房。看得出书房不小,也感觉得到当年书房浓浓的书香和幽静的氛围。书房背朝南方,阳光不会直射到书房,光线是经过院子的折射藏起了锋芒变得柔和后再温柔地射向书房的。读书、思考,杨官成以及他的儿子杨跃堂、孙子杨承先在书房里考虑过人们如何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生活。这是他们的身份所致,肩上的责任所在。
站在没有一本书和一张桌子甚至没有一片瓦一根梁的书房前,我也闻到了当年浓浓的书香,我也看到了他们紧皱的眉头,以及他们为保全民众的安危,大义凛然、决绝的目光。
和书房比邻的是厨房,厨房的位置在正厅的侧面,和正厅在一条直线上,从厨房上楼可以一步跨到正厅楼上。厨房就像一个藏在妈妈身后的调皮孩子,虽说被挡住了,隐约还是露出了一点点身影。整个院子除了大门外,只有厨房南边的背墙上开有一道后门,是下人背柴、挑水的通道。
当我知道这里就是曾经蒸馍避战的厨房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眼睛不能穿越时光,看到当年千钧一发的危急,只能实录眼前的荒芜和冷清。好像语言可以穿越,还原到一百年前,这里曾经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的大事。
眼前的荒芜和曾经的荣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一个人到底怎样过一生才有意义?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是只顾自己的享乐虚度年华活到一百岁的碌碌无为?还是心中有老百姓为老百姓的幸福而不顾自己生命安危的昙花一现?
一个最不起眼的地方因为一件事而光芒四射,这件事应该算是惊天动地的了。个人在历史中如一条大河里的一朵浪花,无法左右事件的发生,但是事件的发展就有人为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改写着时代发展的方向,乃至结果。再次印证了那个哲学命题:个人创造了历史。我想这是这个人的使命,是他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也许上天安排杨官成和夫人雷代女降生在这里,最大的使命就是拯救百姓的命运。杨官成和雷代女用行动为我解疑,给了我一个答案。因而我被杨官成和雷代女的行为感动,为身为土守备的他心系百姓的安危而欣慰,为雷代女有勇有谋的智慧胆量而自豪,也为他们家因此遭受的厄运而难过。
故事的发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清朝腐败,松潘、若尔盖、九寨沟附近的藏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1920年又到了六十年大反的时候,来自松潘方向的木刻信号已经收到,三十六寨的大小土司、喇嘛都集中到安乐寨杨官成的家里,商议响应松潘谋反的大事。60年的时间一到,就像吹起了冲锋号,热血在蠢蠢欲动的人们的血管里沸腾、莫名的激情在胸腔里澎湃,多年积聚的矛盾如火山爆发,不闹出点动静怎么可能罢休?“反”好像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这几天土守备家厨房里的火就没有熄过,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血肠、手抓羊肉、荞面、腊肉排骨……喇嘛们念经祈福,他们发自胸腔的低沉的重低音念经声,地皮都调整了频率跟着同频共震。
表面波澜不惊的杨官成内心却翻江倒海,脸上笑容满面的雷代女内心在滴血。他们想起1860年庚申事变后的惨烈:房子被烧、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杨官成和雷代女悄悄商量:想一切办法阻止,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
杨官成和雷代女悄悄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们对喇嘛说:蒸馍吧,占卜是否有反星。
众喇嘛同意。杀了一只大红公鸡,喇嘛用公鸡的血绕着蒸笼转一圈,派两个藏兵在厨房门前站岗。点燃了一只香,香燃尽的时候就是抬蒸笼揭晓答案的时候。杨官成陪着喇嘛在客厅念经,没有人注意雷代女在干什么。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香一点一点变成灰烬。
雷代女的心咚咚地跳着,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密集地冒出来,她有一项秘密任务在身。昨晚她和丈夫密谋了个计划,这是个天大的计划,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个计划不知道事关多少条人命,这个计划得靠她一个人独自完成。
雷代女走出院子大门,悄悄地从厨房的后门进到厨房,没有人注意到她在干什么。她看准时机迅速地将代表藏族的荞面馍馍放倒,然后从碗柜上搬开盖在楼上的树枝编的糜耙子,爬上楼去。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糜耙子上面积有黑色的火焰灰,雷代女的手上,身上沾上了黑黑的墨迹。雷代女迅速擦干净手,收拾好身上和衣服上的墨迹,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从容地从正厅的楼梯上缓慢地走了下来。土守备太太在自己屋里走动,这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人会注意她。雷代女看到守厨房门的士兵还是警惕地站在厨房门边,观察着从厨房前面走过的一切人的动静。
当一炷香燃完的时候,喇嘛们去了厨房。雷代女屏住呼吸,张大耳朵听着从厨房里发出的一切动静。她听到揭蒸笼盖子的声音,然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好像这么多人突然消失不见了,这是无人时的寂静,连呼吸声都没有。雷代女知道肯定是喇嘛们看到代表藏族的荞面馍馍全翻倒了,而代表汉族的白面馍馍全直直地挺立时的惊讶,突然的意外让大家不知道说什么时的无语。
喇嘛们失望了:没有反星,反必败。
杨官成和雷代女长长出了口气,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性命因此而得救。
众喇嘛悻悻而归。
喇嘛们回去后越想越不对,又测算了一次:能反啊,有胜算啊!怎么会是这样?这时喇嘛们才回过神来,被杨官成两口子骗了。杨家人合谋坏了他们举义的大事,搬翻荞面馍是故意的,不能就这样放过他们!他们诅咒了杨家,让他们的当家人活不过50岁。事实上被诅咒过的杨家三代人杨官成、儿子杨跃堂、孙子杨承先都是在49岁时因为不同的原因离世。
杨家人心系汉族安危,为汉族百姓的生命安危可以舍弃自己的寿命,所有汉族人都被感动了。此后杨家人被藏族叫做“汉族娃娃”。有排挤的意思,更有贬低的含义。他们认为杨官成身为土守备,不但不响应六十年大反,却有意保护汉族,成了异类。他们怀疑是不是杨官成的官邸建在藏汉杂居的地方,杨家人被汉化了?
杨官成一家三代人以命换命,用他们的命换了百姓的命,以他们的幸福换取百姓的幸福。多么悲壮的故事!到了杨家第四代杨焕章的时候,可怕的诅咒被解除,自然失去了法力。杨家人以命换命的事成了过去的历史,如今八十多岁的杨官成的曾孙杨焕章精神矍铄,儿孙满堂。
殷家大院。
您是从庚申事变(公元1860年)中逃出的命。如此算来,至少也有一百六十多岁了。根据家族流传的藏汉通婚的故事测算,您的年龄在两百岁以上。
殷家大院能逃过庚申事变的烧掳,能逃过一九六零年代疯狂,是遗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具有川西北特色民居的院子。大门的横匾上阴刻的“吉人天相”的祝福,低调而有文化,和殷家后人一样的秉性。寻根溯源,我好像看出了殷家后代谦逊本分就来自这里,这里可能就是殷氏后代血脉中厚道基因的源头。和如今见面“你好”一样,让人心里升起一股暖流。吉人天相,不光是我帮助您,就连老天也会帮助您。瞬间对这栋既普通又不普通的建筑产生了好感,也隐约感觉到殷家祖上有世代礼佛的习惯传统。
我发现您的结构就是“品”字。进入“品”字结构的上面的第一个“口”字,就是进入了您的内部,第一道院子。院子右边是正房,古老的八扇门保存完好,横匾上刻有“积善余庆”几个字。地面是鹅卵石和着三合土铺就,左手下水道除了地面的部分损失外,功能不变。您的后人殷冬青说,雨水或者生活用水从这个下水道顺着暗沟流到旁边的稻田底下,补充稻田的墒情。将废水引入稻田,这只是体现您们智慧的一个点。殷冬青说家族专门留那些稻田,是家族尊老的表现,那些田是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专用田,就像如今的社保一样。殷家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岁月的长河里殷家的老人有尊严地老去,体现着一个家族良好的家风和教养。
二进院的门口是一道木板制作的屏风。这个屏风和其它的屏风不同,中间部分是一个镂空的圆,不是遮挡视线的一堵墙,而是一个挡板,起分流人的作用。它的功能是让人从两边走,右边去正厅,左边去倒厅。站在屏风的另一面,看见的屏风是正方形,中间是一个圆形。圆在正方形里,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这时的观察者的注意力往往不在圆外,而在圆本身。
我想,您这样的设计,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
方圆方圆,方中有圆,方圆结合。这道屏风既是一种装饰,更像是一种隐喻。天圆地方,天地人和,美好的寓意。《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教治民则安。”方形和圆形与规矩紧密相连。您是暗喻规矩吗?我认为您是在强调规矩。众生平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注重教育……
正厅的门上方挂着一道曾经被鎏金过的匾,四个饱满的大字“品重上庠”,左下角落款是大清国所赐。字上面的鎏金在饥饿的年代被人抠下换粮食了,露出较之于周围颜色略浅的木头本色。也许这没有华丽外表包装的字,更能代表殷家谦虚的家风。
没有了鎏金的匾,朴素得就如殷氏家训:“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殷冬青说,殷家全家上下只有老太太一人可以穿绫罗绸缎,一年也只可以做两身新衣服,其余的儿媳女儿一年四季只能穿苎麻织的粗布衣衫。不是殷家人穿不起绫罗绸缎,是家训严格规定不让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能让年轻人产生享乐思想,创业,积累家业,才符合家训的精神。我倒认为匾虽然被破坏了,倒是和您的家训匹配,在精神气质上有高度的契合。
殷家大院屋脊上的花纹和别人家的花纹完全不同。别人家是“花开富贵”、是“福寿万年”的牡丹花样和寓意,在殷家大院屋脊下方是青色的竹子,寓意“清淡高雅”“坚韧专注”“无私奉献”。我想,竹子宁折勿弯,这是读书人的气节,是殷家子孙努力修炼的精神境界。从屋脊的竹子图案看得出殷家注重教育的立家之本。
屋脊的四方,不论什么方向对着南方都有个“朝”字。我疑惑了,什么意思?朝廷?朝见?朝拜?那么,南方有什么?西方有明朝在南京的首都。如果院子是清朝所建,该朝拜的是北方,大清的首都北京。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您是明朝时就来这里的?还保留了之前的传统?
我记得在转扎依札嘎圣山的那一夜,有人说过这样的话,1617年羊峒兵占领黑戈朗,那个时间点应该是明朝。清朝起始时间是1644年努尔哈赤建都赫图阿拉。殷家的祖先是在藏族的手里买的房基地,那时这一片平整的土地是藏族的赛马场和狩猎场。如此看来,这个“朝”子,应该是朝拜明朝。我不知道这样推理对不对,等待专家学者来解答。
兴办义学。
正厅大门上悬挂着“品重上庠”的匾。不知道是一百多年的时光把匾涂抹上黑色还是殷家的人间烟火或者焚香的烟雾让匾有了厚重的年代感,匾发黑的面子有满满的故事。殷冬青说家族流传匾是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大清国所赐。
“品重上庠”。庠:学校。
我好奇殷家的祖先有什么样的丰功伟绩能得到大清国的御赐?这不得不说到殷家的子孙殷文达。殷文达通过科举入选国子监,当上了太学生。李鸿章、曾国藩和殷文达都是好友。在殷文达的母亲做大寿的时候,李鸿章、曾国藩都写了对联送给老寿星。听说清华大学的一幅对联就是殷文达所作。不知道此殷文达是不是彼殷文达?奇怪的是殷文达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辉煌的业绩,史书记载也不多。从李鸿章和曾国藩在政坛活跃的时间来看,殷文达从政的时间估计应该是鸦片战争前后。或者是潮流,或者受到启发,和曾国藩兴办湘军一样,文弱的殷文达在家乡兴办了学堂。看到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作为文职的殷文达清楚地明白,只有以文化人,唤醒百姓麻木的思想,国家才会有希望。
耕读传家的殷家,特别突出了“读”字。殷文达举全力在家乡兴办学堂,让族人的孩子、佃户的孩子、甚至周边藏族的孩子都来学堂读书。殷家大院就是一所学堂。殷家不光教文化,还管学生的午饭,分文不收。不论是家里德高望重的殷家老太太,还是佃户或者学堂的学生,吃的都是一锅饭,粗茶淡饭管饱。
一米左右宽度的殷家大院的偏房台阶上,顺着台阶放置着砸洋芋糍粑的木头槽。午饭饭点时候,这些木头做的糍粑槽就是孩子们的饭桌。房背后达戈山上的藏族部落的孩子早晨上学、下午放学有专人接送。因为他们必须要经过一处叫“野狐岩”的地方。这里岩石陡峭,一不下心掉下去就成了众多野狐狸的美食。
这么多藏族孩子在殷家吃饭,达戈山上的人不好意思了,说要给殷家粮饭钱。殷家坚决不收,说孩子们读书是好事,况且粗茶淡饭殷家还管得起。虽然殷家管得起粮饭,但是白吃也不是长远之计。
周边是藏族的地盘,当初殷家来到此地是在藏族手里用“石头炒胡豆”的方法得来的,上寨的汉族居住的地方是“一牛之地”,以一张牛皮换来的。后来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居住在县城周边的藏族才搬迁到九寨沟景区内居住,名字依然叫达戈、荷叶。
既然这样,大家各自仁义。达戈山上的藏族一合计,把半山腰的一块十多亩的地给了殷家,辛苦殷家耕种,产的粮食读书的孩子们一起吃,也算是对殷家办教育的支持。这块地好,好在哪里?殷冬青说,这块地一半在阳面,一半在阴面,不论天晴下雨还是干旱无雨,至少都有一半的土地有收成,保证了学生们的生活。这块地后来被称作“殷家官地”。
安乐寨的土守备官寨也在办学堂。所以,和土守备家紧邻的我的大舅爷就在土守备学堂读书识字。作为女孩子的奶奶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等待奶奶的是无穷无尽的家务活。
学堂里有男孩有女孩,天长日久,男孩和女孩耳鬓厮磨,他们的命运因为爱情而有了关联。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既美丽又凄婉;这是一个爱民如子的故事,既惊险又悲壮。这个故事改写了很多人的命运,直到今天,还被人们传颂。这个故事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一声叹息。
杨官成,中田四寨的世袭土守备。他学习了多年的汉文,满腹经纶。如今该学习藏文了。雷代女,罗依喇嘛家的女儿,自小跟随喇嘛叔叔饱读诗书。杨官成的姑姑就嫁给喇嘛的兄弟为妻。
腹有诗书气自华。思想决定行为,为她以后的所作所为奠定了思想基础。期间,家里安排杨官成和杨千总舅舅的小姐,也是杨官成的表妹结为夫妻。虽是表亲,表兄妹结婚,人称竹根亲,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接受了新文化思想的杨官成特别抵触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婚后的生活一团糟。这时杨官成还在继续藏语学业,他要到罗依的喇嘛家继续完成藏语学习。这是一场梁山伯祝英台式的爱情故事。两个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终究抵挡不住爱情的来临,他们恋爱了,爱的死去活来。他们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被世人认可的,男人有三妻四妾是常见的事,况且是土守备。
从来没有人说起过千总女儿的容貌和品行,出生富贵的她一生默默无闻无儿无女。倒是雷代女的传奇故事,我听到过两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说过。一个是杨官成孙辈的杨友连,一个是杨官成的邻居、我的大舅爷刘元才。他们俩不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给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故事的内容不约而同地极度相似,就像复印机里复印出来的同一张照片。他们说雷代女人长得很俊,她的脸长,瓜子脸,耳朵大耳坠特别长。他们俩对雷代女的这种简单的描述是高度一致的。然后就讲蒸馍的故事,他们所讲的程序所用的语言也是一致的。
杨官成总是借口去罗依看姑姑,而且一去就住下不回来。时间久了,雷代女身怀有孕,如此他们的婚事就刻不容缓。眼看着到了腊月底,年关要到了,杨官成一咬牙,带上雷代女回到大寨子赵家。那时杨官成还不姓杨,姓赵,小名水生。赵家大瓦房没有欢迎他们,他们遭到了很多的白眼和刁难。几天后,自尊心极强的雷代女受不了如此待遇,下山要回罗依,杨官成坚决不让回去。在扶州城边的蒋家槐树下,一个要往下奔,一个往上拉,拉拉扯扯没有决断。
这时安乐寨的杨洪寿去街上办置年货回来,看到两人在拉扯,就说:水生娃,你们上街办年货去吗?杨官成没有办法,一五一十地给娘舅家的舅舅说了实情。杨洪寿老汉一听,“走,到我那过年去。什么事情都等到年过了再说。”杨洪寿老汉只生了一个女儿,已经嫁人,妻子也去世了,家里就他一个人,很是孤独。看到杨官成和雷代女,他高兴地邀请到安乐寨他家里过年。有外甥陪自己过年多好,人多热闹。没有女人的杨洪寿老人的家里被雷代女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焕然一新,饭菜也可口。年过完了,老汉舍不得杨官成和雷代女走了,让他们给他当娃,他要享受天伦之乐。于是原本姓赵的杨官成跟着娘舅家改姓杨,在安乐寨安家落户了。
雷代女生下儿子杨跃堂,日子越过越红火。安乐寨也成了土守备官寨。杨官成冷落了大寨子的表妹,他的母亲很生气。据说,杨官成的母亲一生再没回过安乐寨娘家。
寒凉病
寒凉病,要人命。这个病使杨家失去了一个儿子,失去的还有一段美好姻缘。
杨官成的大曾孙杨焕然,仪表堂堂相貌出众,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父亲杨承先的疼爱,视为掌上明珠。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杨焕然在成都读书求学时,遇到了山后卓尼土司杨吉庆家的千金。杨焕然和杨小姐青梅竹马,耳厮鬓磨,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长成风流倜傥的帅哥,一个长成沉鱼落花之美的大姑娘。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两人都从对方身上感到异样的感觉,似一股电流直击心脏,心脏随即狂乱地跳动起来,血液冲破了心脏的阻挡,毫无计划地全分配到脸上,毛细血管网都被丰沛的血液充盈,脸被血液染成了红色。紧张而慌乱,激动而幸福的感觉让他们夜不能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恋之苦让他们约定,杨焕然回家给父母禀报后就来博裕的杨土司家提亲。
他们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同样是同学,同样是恋人,可怜的他们却只能化作蝴蝶相伴相随。杨焕然和杨小姐相约相守一生。两个年轻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好像已经看见了并不遥远的幸福。
回到家里,杨焕然想着怎么给父母禀报此事时,却犹豫了。和他订了娃娃亲的班家表妹就在眼前,看到杨焕然回家了,高兴得像花儿一样。这边的事没说好,怎么能说那边?杨焕然好像从天上落到了地上,他的情绪从沸点降到了冰点。
焦虑的心情让杨焕然没有了活力,他既不想吃饭,也不想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此时寒凉病正在猖狂地击倒着周边的人们,认识的人很多都死了。这没什么好奇怪的,除了中药,根本没有可以治疗寒凉病的特效药。看到杨焕然不吃不喝,无精打采,家里人和班家娘舅家的人急了,他们认为是年轻人得了相思病,这样可不行,得增加营养才行,要不然身体会生病的。家里不是养了一群鸽子吗,鸽子肉大补,溺死一只鸽子给焕然补补身体。
没有仪器检查的时代,一切都只能凭肉眼观察。他们只是观察到杨焕然没有精神,只是观察到杨焕然没有胃口,他们只是以为杨焕然心里矛盾着,取舍着,哪里知道此时杨焕然已经被病毒感染。他们单纯地想要以亲情感化他。鸽子肉、鸽子汤,家里人强迫着杨焕然喝下去,他们全然不知道,更没有想到这时的杨焕然根本不能如此大补。据说患此病的人喝鸽子汤,喝下的不是营养而是毒药。
杨焕然的生命永远停在了二十岁,杨家人和远在博裕的杨小姐的天塌了。
从此后就是感冒,家里人都不让吃鸡肉、鸡蛋,更不要说鸽子肉。
寒凉病虽然让杨家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是得寒凉病的不尽然只是悲剧,也有治好的个例。多年前,寒凉病却让殷家得到了一个藏族儿媳,在以后的岁月里因为藏族儿媳而保全了殷家大院。
殷家带兵打仗征服羌人时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山之隔的甘肃文县有个寨子叫镇羌寨(今甘肃文县新龙寨),镇羌寨的名字就是因此而来。新龙寨如今还生活着殷氏后人。随殷家一同前来南坪的有木匠、铁匠、工匠,还有中医和教书先生,在这偏僻的地方,假如生病,中医显得尤为重要。就地取材,殷家中医用周边山上的草药给周围的人看病,从来不收一分钱。时间久了,达戈山上的藏族人不好意思了。殷家人说,那你们拿些山上的草根给我们,算是抵消你们的药费,你们需要看病就尽管来。达戈山上的人说找殷家人看病只要草根,殷家是草根之家。
这一年,寒凉病突然爆发。不懂得医学常识的老百姓不懂得病人需要隔离,一个村寨一个村寨的人全倒下了,很多寨子人死完了空无一人。殷家人封锁了进寨子的通道,根据古书上的药方,熬大锅汤给全寨子的人喝。要进寨子的人在寨门必须要喝三碗的药汤才能进去。
殷冬青打开一个个大大的木头箱子让我看,里面装满了颜色褐黄的药书。
达戈山也有人染上了寒凉病,土官年仅九岁的小女儿病倒了,派人来请殷家中医看病。殷家人犯难了:这病看也不是,不看更不是。如果吃了殷家的药病好了,这还好说。如果吃了殷家的药病没看好,那可是杀头之罪,谁也担当不起。
殷家人找来中间人,有些话必须要当着中间人的面讲清楚:如果看好了,殷家人不收分文的报酬。如果没看好,更不会收钱。殷家人会尽力而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不管结果如何,希望土官给殷家留一条生路。土官的女儿病了,殷家人知道他们家摊上事了。土官答应了殷家的要求,殷家派医术最好的中医到山上给土官的小女儿看病。所幸小女儿的病刚刚发作不久,医官派人给殷家报信,说还有救。殷家指示全力救治。就这样,土官的小女儿的病治好了。
病治好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至少殷家保全了性命和名声。
可是,烦恼随后而来,让殷家不知所措。土官执意要将这个被殷家人治好的小女儿嫁给殷家。
也许是土官看到殷家人的本事,想以联姻的方式搞好关系,以求今后治病有保障,或者为报答殷家的救命之恩而有不能说出口的深谋远虑。反正,这事由不得殷家人怎么想,就这么定下了。这事在殷家引起轩然大波,汉族和藏族联姻,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同意就好,不同意,在人家的地盘上,由不得殷家人怎么想,怎么说。殷家默认了,被动地接受了这桩婚姻。五年后,土司女儿十四岁时,按约定嫁给了殷家。忠厚的殷家人视土官的女儿为己出,土官女儿和殷家其他儿媳一样,穿粗衣、吃杂粮,生儿育女,和睦的家庭生活淡化了土官女儿的族别和身份,甚至没有人想起这是土官家的千金。
让殷家万万没有想到的,土官女儿,这个异族的儿媳,在庚申事变中用藏族的身份保全了殷家大院,更保全了殷家人的性命。
殷家族人就地取材,砍来松树在殷家大院的周围一共修了十三栋三合院的院子。庚申事变时藏兵放火烧掉了这些院子,族人带上李鸿章和曾国藩的真迹,翻过野猪关,到老祖宗打下的镇羌寨躲祸。藏兵念殷家藏汉联姻的骨肉之情,独独留下了这座殷家大院。
这就是殷家大院能在战乱中独善其身的原因。
工艺技术
杨家碉楼,是仅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石碉楼。据说此碉楼是杨家人设计,茂县的羌族夫妻历时近三年时间修建而成。两夫妻亲力亲为,就连选石头这样的粗活都是自己独自完成。建成后的碉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安全的保障,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权利的集大成之地。碉楼内部的设计不为人知,更增加了碉楼神秘感。
我去过碉楼多次,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次是杨官成的玄孙杨元林陪同,尽管当初的碉楼在今天看来已经面目全非,但是碉楼内部机关重重,还是非常有吸引力。杨元林打开了碉楼沉重的木门,低八度的吱呀声需要穿过近两百年的岁月才能抵达我的耳膜,开门声打开了几百年的智慧,时间将我和它隔离得太远太远。杨元林从左边的墙缝里变魔术般拉出一件木棒样的东西,和我的腰一样高,原来是门栓。对,有这个门栓就符合我对碉楼安全的想象。就算是五寸厚的木门也无力阻挡外来巨大力量的冲击。门栓拦腰把门挡住,可以想象门得此力量后的坚固。抬头望去,二楼上一个枪眼正对着门槛。假如敌人来攻打碉楼,这个位置就可以将敌人击毙。
杨元林说地下室被人多次挖掘过,就连地下室的土都被人用筛子筛过。因为地下室确实是保管室,确实存放过钱财和粮食。杨元林指着二楼一个不起眼的小洞说,这是放零钱的地方。能伸进一只手的小洞毫不起眼,在光线昏暗的室内发出黑黑的光泽,和旁边的黑石头一样普通。当手伸进黑洞里,感觉到了木盒子的棱角,原来砌墙时在洞里放了个钱匣子,是放零用钱的地方。除了杨家人,其他人对这个地方根本不知道。我来过几次碉楼,存放零用钱的地方,这也是因为杨家的后人指点才知道。至于对外射击的孔,有独个的,也有十字形的。十字形的射击孔,可以几个人的枪对准一个地方集中火力射击。不得不说,设计得很先进。杨元林说,木棍上放一顶狐皮帽子,在一个窗口冒出一点点来,敌人的火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其他的人就安全了,在另外的射击口瞄准开枪一打一个准。
一张大大的金鹏木床和碉楼一样古老。左右和后方的围栏上刻有“满堂红”图案,代表着家庭和睦。加上床的高度和围栏的高度,有一米五左右。床的前面刻有花纹,仔细看去床的两只脚是两只怒目圆睁的狮子,智慧和力量化身的狮子,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狮子嘴唇紧闭,牙关紧咬,卖力地背着床,脚踩绣球和七瓣莲花,象征家族的繁花似锦、生生不息,它用全身的力气托起床和床上睡觉的人,怒目吓退夜晚游荡的鬼神对梦人的打扰,让床上酣睡的人在温柔乡里做着黄粱美梦。狮子在百兽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官府和大户人家成了权利的象征。狮子的胸前佩戴着如意结,因为狮子是智慧佛文殊菩萨的坐骑,更是增添了吉祥的意义。如意结的四个方形、六个圆形和十个空穴代表的是事事如意、路路相通、十全十美的寓意。床边缘雕刻着龙凤呈祥和牡丹的图样,纪念弄玉和萧史的爱情故事,寓意夫妻百年好合。床的材质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美好的寓意和精湛的工艺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想,睡在这样的床上,会做什么样的美梦呢?
八扇门
床有床的象征,门有门的寓意。殷家的八扇门上的图案,是九寨沟片区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的代表。不论门上雕刻什么花鸟虫兽,其表达的主要中心思想是人,做人的标准,做人的原则,做人的格局,做人的细节,做人的理想……八扇门上富含的寓意博大精深。
做人要顶天立地。窗子中央雕刻了一个长长的花瓶,把人比作花瓶,没有任何贬义的味道,只是为了艺术地呈现。流传至今的一句话:“那人就是一个花瓶”,意思是那人只有一个好看的外表,内心没货。怎样避免让别人认为仅仅只是一个花瓶呢?就要顶天立地!一个人如果顶天立地了,就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就是一个从内到外散发着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
镂空的图案,代表做人要有格局。镂空代表心空、心宽、谦逊、好学、毅力……不能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心里也不能被金钱填满。学无止境,永远保持心空的状态,心里要有百姓,关爱百姓。也暗喻了殷家人虽然兴办学堂,有真才实学,被朝廷授予“品重上庠”的荣誉,但是殷家人低调,从不卖弄,永远保持内心的谦逊的良好品质。
“二鹿时钟”图雕刻的是两只鹿和一只钟。“二鹿时钟”是“二六时钟”的谐音,代表十二时辰。这是一句佛语,犹如一整天,整日整夜的意思。出自:“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意思是只要执着,不懈怠,不退缩,勇往直前的人才有希望。
“三羊图”即“三阳开泰”。羊:即祥也。中国民俗中“吉祥”写为“吉羊”。甲骨文的“美”字是头顶大角之羊,是美好的象征。
菊花代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富有的季节;蝙蝠、蝴蝶,谐音“福”。“蝙蝠”谐音“遍福”,福报平安,象征幸福如意绵延无边;头上戴花的鹿,表示福禄双全、长寿和繁荣昌盛的寓意;每个圈之间连接的看似一朵朵花的其实是蜘蛛,一点也不美的蜘蛛被美化成一朵花的形象,确实让人有些意外。因为蜘蛛吃自来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羡慕:“一无隔子二无毛,半天云中搭天桥,虽然不是真罗汉,还比神仙更逍遥。”表达人们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意圈代表钱财,钱财是尊严天使或者恶魔形象的化身;欲飞的喜鹊,寓意即将展翅高飞,鹏程万里;上面草龙,下面草凤,百姓家里的图案画龙不点睛,代表夫妻的家庭地位……
殷家的八扇门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除了有传统的八仙和福禄寿喜财的图案,除了石榴、钱串子等常见图案外,还有官帽等独具殷家特色的图案。这些图案展示殷家的谦逊、不张扬的淳朴家风,代表着九寨沟片区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悠久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信仰
转石塔,在藏族人生活中是一件重大的神圣的事。可能是生活在藏汉杂居的地方,各自的信仰不可避免地有了渗透和融合,信仰的浓度较之纯藏区有了一些淡化。去西藏朝拜,是每个人的向往,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一个寄托。
因此,杨家在离寨子不远的地方建了一个石塔,用于满足寨子里藏民的精神需求。围着石塔朝拜,磕长头,成了人们的日常。各种原因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土官对藏民的信仰作了统一,苯教皈依藏传佛教,实现片区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安乐寨肯定就在藏传佛教的势力影响范围内。所以,杨官成和若尔盖的土司有了关系,为“黑河和案”打下基础。
“庚申事变”的阴影还停留在人们的心里,总是挥之不去,“辛亥番变”的苗头如春天的野草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呈现燎原之势。南坪城里的绅粱们急忙应对。我母亲的高祖父赵铸九和杨官成等人急忙商量对策应对。南坪成立“定坪军”,杨官成代表南坪方面和若尔盖的土司谈判,让他们不要发兵,以解决燃眉之急。杨官成从黑河沟翻过喇嘛岭到达若尔盖地盘,暗中观察发现若尔盖屯兵待发,数量不少。杨官成倒吸了一口气,这可不得了,不能让他们发兵南坪,不能让他们杀人如麻重蹈覆辙。杨官成给若尔盖方面说,南坪方面集聚了几万人马,在黑河沟里埋伏待命,如果你们去响应番变,过去就会进入埋伏,没有生还的可能。杨官成说,我们都是藏族,我是来给你们报信的,要相信我,千万不能打过去。若尔盖方面果然听信了杨官成所说的话,他们按兵迟迟不动,让“辛亥番变”计划流产。
杨官成再次用智慧平息了一场血腥的残杀。事件发生地在黑河,史称“黑河和案”。
杨家仁慈,用他特殊的威望保护着他的子民。按祖传的习惯,阴历每月三十、初一,十四、十五,杨元林总会回到寨子里,来到石塔处,虔诚地转着,嘴里念着“嗡嘛智牟耶萨列德”。石塔周边那参天的古树,是祖先们种下的,直到今天还在庇护着他们的后代子孙。
殷家楼子,是一个过街楼子,和殷家大院在一条直线上,同在一条直线上的还有同善社,殷家给过路的或是讨口子舍饭的地方。殷家楼子,是古时候从野猪关或者郭元新塘到南坪城的唯一通道。是南大门,出了楼子,就是南方。
站在楼子前方看,或者穿过楼子站在后方看,楼子都是一样的设计,一样的建筑,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不知谁家的小孩晚上啼哭,红纸写的手掌大的“夜哭郎”贴在楼子的柱子上,这也是常见现象不足为奇。但是楼上正中的地方,还是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和殷家大院一样,又是一个方圆图案组成的窗子。可见殷家对方圆图案是发至心底的喜爱。
通过这方圆,我好像能懂得殷家的理想和追求。在神灵居住的地方,在殷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一种理想中的圆满,又有一个规矩在规范着这个满。遇事则圆、凡事有度。方圆就表达这个哲理概念,我大受裨益。
殷冬青用手比划着楼子下区域的功能划分:右手边用木头栅栏隔断,是讨口子睡觉过夜的地方,左边是行人的通道。楼子的楼上堆砌着厚厚的板子,或者用这些板子做好的棺材,是给讨口子或者没人主的人死后用的舍棺。
殷家人断才取义,乐善好施,一年四季都在舍:“冬舍衣衫夏舍饭,一年四季舍棺木。”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的舍饭,雷打不动。殷家人的家底到底有多厚,一年四季这样舍,钱从何来?粮食从何而来?
殷冬青也有这样的疑惑。他的师傅,也是他的大爸,给他讲过一个故事:
祖上收烂铜废铁,然后卖钱供养讨口子。一天,殷家人去罗依收了一些烂铜烂铁后,看到天色晚了,赶紧往回走,走到双河天就麻了。看到天色已晚心里害怕起来,走得更加快了。这时前面出现了一个打灯笼的小脚老太太,在他前面带路,他走得快,老太太走得快,他走得慢,老太太走得慢。当老太太把这人带到殷家楼子旁边的山水沟,一过桥老太太就不见了。前面就是殷家磨房,一年四季都有人在磨面。他心里害怕,就到磨房里问磨面的嫂子,看见有个老太太走过了没有,老太太一直在前面给我引路,我还没感谢她呢。嫂子说我一直在这里,没看见有人过去啊。他心里更害怕了,浑身发抖,嫂子看见了,以为他饿了,给了他一块火烧馍。殷家的家规非常严格,收了破烂的人回来马上要交到堂屋,不容许在外面久待。他背上背篼回到院子,看到堂屋的灯亮着,但是屋里没有一个人。第二天,废铁烂铜的破烂里择出了一对金火杵。
金火杵可是皇帝祭天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平常人家?罗依到是出过一个欧雷土皇帝,是欧雷皇帝祭天的东西吗?欧雷土皇帝毕竟只是在罗依称皇帝,不该有此物。收破烂的人更不会收到此物。疯大爸说这是殷家打的烟雾弹,是殷家平叛羌族打仗时顺回来的。可能是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留不敢留,就变卖了换成钱给舍出去。
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放家里,这我能理解。殷家人通灵,这我也能懂。
殷冬青说,达戈山上的藏族离开前,将三角、火钳、铜管等生活用品埋在土坎里,农业学大寨时,有些东西被挖了出来。他的爷爷在达戈山上捡到过一个金戒子,回家后每晚梦见一个藏族人在追要他的东西,冬青爷爷赶紧把东西还了回去,继续埋在原来的地方后梦里才清净。
我能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事说不清楚。就像冬青的大爸给他托梦,说把他的琵琶给他。大爸的琵琶后面有个凸起的印章,有了这个章,大爸的法力大增。冬青在乱柴堆里找到这把特别的琵琶,放在神龛上后,冬青再没有梦见大爸了。
杨家的院子没有人居住,没有人维修,因而荒废了。残垣断壁的荒凉与曾经的辉煌联想不到一起,但是杨家的功绩却被人们牢牢地记在心里。杨官成土守备“蒸馍避战”“黑河和案”,是为了拯救民众性命的义举,就算被同族的人称为“汉族娃娃”也在所不惜,就算如此也要想法避免战火,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宁愿用自己的寿命换取汉族百姓的性命。这样的人不会离开,不论多少年多少代人,他的事迹还是会流传,他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活在后世子孙的传承里。如今那没有厨房的厨房在我心里异常光鲜亮丽,甚至光芒四射。我从心里沿着雷代女当年蒸馍时的路线一次次地走着,体验着她内心的忐忑,感悟着她拯救民众的决心,爱护老人孩子时的慈悲,以及她对改写后的命运的坦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也许就叫“名垂千古”吧。
殷家院子里的故事岂止只是这些。这些故事早就构成了殷家人的精神血脉,化作家族基因,在后代血管里流淌,在后代基因里传承。
殷家大院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妥善的修缮与保护。只是那象征着做人骨气的屋脊上的竹子无法复原;园子里那象征着读书人的梅花鹿、那代表力量和威猛的熊、那代表富贵与美满的牡丹都随着时间远去不见了。只有低调谦虚的秉性在殷家人的血脉里流淌,只有刻在门板上的家规家训被后代领悟,只有旺子魂的酒被传承了下来,继续满园飘香。
(李春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院四川班学员。九寨沟县作协主席。出版散文集《血脉》《扶州记》,报告文学《心安》(合著)。作品在《民族文学》《散文海外版》《长城》《广州文艺》《四川文学》《星火》《经典美文》《青年作家》《草地》等刊发。《扶州记》入选2022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