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纪实作品 > 详情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泸沽湖的乡土情红米饭缘 / 松阳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4-08-09


 


作者:松阳


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在海拔2690米的泸沽湖,报春花正迎着湖畔的微风娇艳盛放,四面群山绵延怀抱中似绸缎般丝滑铺展的湖水,在煦暖的晨光里一半深蓝一半碧绿,人在行,景在转,如置身在绚烂多彩的凡间仙境。


好久没到宁蒗泸沽湖了,曾经有一段在泸沽湖的工作记忆却是那样的温馨又深刻,总想再有缘一睹那美丽而喜人变化的泸沽湖。这不,这次我因工作调研关系有幸来到了宁蒗泸沽湖。


近年来,宁蒗泸沽湖当地干部群众通过科学种植,永宁的红米一年更比一年大丰收,最高亩产可达660多斤。泸沽湖的保护工作也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典型案例。泸沽湖景区通过多年来的保护开发,旅游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带动当地老百姓摆脱了贫困,成为当地最富裕的村落。


这于我是一个特大的好消息,也是我一直以来期待中的美好图景。这让我想起在泸沽湖那几年的工作以及和当地群众结下的红米饭情缘。


记得2003年,泸沽湖被严重污染,引起了上层的高度重视。为了及时遏制污染现状,保护好这片被称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泸沽湖和摩梭文化,云南省丽江市委政府及时成立了泸沽湖管委会,全面开展泸沽湖景区的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在2008年的2月,当时在丽江市古城区工作的我被调到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委会工作。当时很多年轻人也和我一样积极响应“泸沽湖保护开发需要人才”的号召,在这个离城近200公里的泸沽湖景区工作,他们中有的是从北京来的,有的是从山东来的、安徽来的,还有两位是留学归国年轻人。


 


十多年前,当我告别了亲人孩子,和同事一起在2600米高海拔的小凉山少数民族地方工作,组织选任我为机关党委副书记、党办主任,具体负责党风廉政、党群队伍建设、招商引资和挂钩扶贫等多项工作。那时的泸沽湖还是一个藏在深闺人未知的贫困地方。我们既要做好景区保护开发工作又要做好当地的群众工作,工作事无巨细,每一件事都关乎群众利益。


也就是在这十多年里,泸沽湖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从保护泸沽湖的环境整治八大工程、十项措施,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先后实施,二级公路贯通,飞机场通航,摩梭民居保护项目启动。泸沽湖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生态名湖。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整整十年,我们满怀激情与梦想,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了小凉山贫困地方的脱贫攻坚和泸沽湖的保护开发,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在泸沽湖贫困地方走出了一条以保护泸沽湖促进旅游开发、通过发展旅游以旅游反哺带动农业的新路子。


在泸沽湖工作期间,犹记得逢年过节时,我们常去当地的老乡家串门拜访。那时候,泸沽湖畔摩梭人家的火塘边烤出来的红米饭是最让人难忘的美食。那时的红米好吃,但产量不高。因为交通闭塞,游人稀少,这里的红米仅成为老百姓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后来在大家的努力工作下,不断改良种植方法,产量有了明显递增。热情好客的摩梭人喜悦在心,我们去的时候自然就拿出珍贵的红米饭来招待我们。


由于这里的气候环境特殊:年平均气温9.3-9.9摄氏度,年降水920-1010毫米,10摄氏度以上积温2615-2630摄氏度,霜期210天。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生长的红米生长周期长,光照充分,营养成分比较高。虽然在那时候产量并不高,但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在科技专家的帮助下,永宁坝广泛种植了多个品种的红米,产量也比原来提高了更多。


随着泸沽湖景区的保护走上了越来越规范发展的轨道,涉及湖域的四川方面和云南两个省共同加强了联动保护机制,有效保护了泸沽湖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特色资源。当地的摩梭人每年种植的多品种优质红米——被世界粮农组织称为“世界水稻屋脊的永宁红米”,成为了外来游客喜爱的美食和馈赠佳品。


 


寒来暑往,我在泸沽湖景区工作不觉十年光阴已过去,我的孩子也已经从一个三岁的幼童成长为一个英姿飒爽的少年。在感慨韶华易逝之余,我心里藏着一份对孩子和家人深深的歉意……在十年小凉山贫困地方的艰苦工作,于我而言,十年似乎就在一瞬间,那一瞬间也浓缩了我颠簸于山路十八弯往返于城乡的无数艰辛故事和在基层岗位上伏案工作的日日夜夜。对于孩子来说,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已将结束。


在这十年时光里,我们的工作很少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当别人举家团聚的时候,我经常远离亲人和孩子守护这方青山绿水,奔波在小凉山、泸沽湖的山山水水间。春去秋来心若止水,只有当地少数民族摩梭阿妈的那一声“玛哒可”(摩梭语心疼可爱的意思)的问候,和祖母房火塘边的红米饭香味温暖着我的心。那时候牵挂着电话那头的家人和孩子稚嫩的呢喃细语。


记得那时候,每天晚上儿子都会给我打电话。起初几年儿子电话里的第一句总是“妈妈您什么时候回来”习惯了孩子的追问,我常常以工作忙完了就回”敷衍了事。没想到,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孩子在日记里却认真记下了他每天对妈妈的思念。


渐渐的,儿子在电话里不再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而更多的是问我他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电话解题”成为我们母子俩每天晚上特有的节目,每天晚上的电话里,我都要认真详细地回答孩子做作业时遇到的难题,儿子和我的电话似乎也成了探讨问题的热线。孩子心里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已经习惯了妈妈经常出差不在家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己做饭、陪奶奶去医院看病、帮着爸爸做家务。


有一次,我从泸沽湖回来带了一袋永宁坝的红米,亲自给家人煮了一顿红米饭。儿子吃着香喷喷的红米饭,开心地说:“我要妈妈天天在家给我煮红米饭吃。”“那不可能!”我先生马上纠正淘气的孩子,说:“妈妈的工作很辛苦,那边的工作还有很多,我们要关心理解妈妈,不要让她分心。”


我听了心里一阵暖意,笑着跟孩子说:“这红米是妈妈特意买了从泸沽湖带回来的,那是泸沽湖的老乡们辛勤种出来的。红米饭香,又好吃,这是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你也要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以后妈妈回来多捎上些红米,你就天天可以吃到红米饭了。”孩子愉快地答应了。


十年过去,曾经边远贫穷的小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级公路、飞机场先后修好,车流穿梭在路上,银燕飞舞在空中,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小凉山敞开了胸怀笑迎八方来客,泸沽湖景区这个原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高原明珠创下了旅游收入过亿的记录。看到这一切,我的心里一阵阵热流奔涌……

那一年,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儿子开学前,我特意为他做了一顿红米饭。吃饭之前,我因为有工作任务又要出差,我把我在泸沽湖写的一本书作为送给他的开学礼物。书里夹了一封信,在给儿子的信里,我解答了儿子日记里对“妈妈为什么总是那么忙”的疑问,也写下了我对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孩子“行正道,走正路;自强不息,云程有路”的寄语。后半句也是十八年前当我去龙山工作时父亲写给我的一字幅。


红米饭香,红米饭甜,昔日泸沽湖的工作点点滴滴暖心头。红米饭,如今也成为了大家想吃就能吃到的家常便饭。



 

(和松阳,笔名:松妍、实言,纳西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文集《保护我们的家园》《丽江女儿》,剧本《妈妈去哪儿了》《遗忘的时光》《神路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