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在辉
福建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海拔710米左右。在这里,有一座浩大的人工水库——坵洋水库,多年来,它不仅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成为了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盛夏探访,深被那山青水绿、人杰物丰所打动。
自福永高速(福州至永泰)梧桐出口处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而上,一路上群山环抱,满眼葱绿,一垄连一垄的金黄稻田地,如置身在普罗旺斯!当小车驶进尾林村村口,崇山峻岭间立现一汪水库,湖水如同一块大明镜,倒映着醉人的蓝天白云,山峦萦回,微风拂过,湖面上波纹点点,碧水荡漾,足见一派天地人景和合、山水柔情之人间仙境。
这就是坵洋水库,始建于1984年10月,建设过程投入民工近万人,历时3年,于1987年10月基本完成。水库主坝拦洪蓄水,其库容量为永泰县西区片第二。
西安村地属同安镇,这里是高山丘陵地貌,地势呈北高西南低,区域内河流属山地性河流,水流湍急,流程短,峡谷险滩多。受地形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随季节变化。暴雨一来,地形截不住流向梧桐大樟溪的溪水,易造成涝灾旱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雨则水量少,河流几至干涸。1984年初春,永泰县委开始筹备建设水库。西安村境内有干流——坵洋溪,由占柄、西安洋支流与联坪支流等在尾洋合并。水利专家反复论证后,决定将大坝建在尾林村,期望形成一个集雨面积达15平方公里,总库容549万立方米的山村水库。
站在宽阔的大坝上,锦屏山、笔架尖、松坑塥等诸峰翠列四周,峰峦叠嶂,山高谷深。湖光山色中,潋滟多姿的水库犹如一颗镶嵌在大山之间的璀璨明珠。水库中岛屿呈鳄鱼形,库面碧波万顷、波光粼粼,几只白鹭不时掠过其上。放眼北望,坵洋溪自北而来,到此分作两支,如双龙在苍翠的峡谷间嬉游,周围的山势起伏时隐时现。此番风景让人不禁褪尽尘烟,神清心宁。
当年的水库参建者、83岁的卢宝华回忆说,1984年秋天,他正在福州王庄工地上打工,被生产队派人通知回家参加修建水库。一听说家乡建水库,当天就赶回去。第二天一到村部,发现村里大部分有劳力的中老年人集结在村部门前,听候分组,接受任务分配。整个水库工地分库内、库外、坝头、渠道、输水涵洞五个工区,当时大家都很兴奋。由于没有作业机械,全靠手推肩扛,条件极为艰苦。大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手脚经常冻得裂了许多道口,流血又很疼,但一上工,用纱布一包扎,便参加劳动了,也就忘记了流血疼痛,当时心里只想水库早日建成。
今年75岁的卢绍杰谈到当年困难时,话语中尽是自豪:“当时村里的男丁几乎都参加了,女的也不比男的差,踊跃参加,挖土打夯,每个人都有使不完的劲。为了赶工期,连续几天干活,照样不掉队。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晚上都睡在山上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尤其冬天,风大天寒,冻得直打哆嗦,吃的都是地瓜干,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说完,便哼起来小调,“雨洗脸,风梳头,水库工地度春秋……”水库坝下的23户149名尾林村村民,为了支持水库建设,舍小家顾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辈生息500多年的土地。
坵洋水库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安村缺水的局面,解决了尾林和梧桐大片耕地灌溉问题;坵洋水库两级水电站,每日每夜发电,点亮了附近乡村千家万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望那峥嵘岁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为大局着想,不计个体得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这是一段用鲜血和汗水谱就的丰伟历史,坵洋水库的建设历程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如今,坵洋水库有效库容达到43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覆盖了5520亩的土地,水源充沛,地壤丰沃,社会经济与山村旅游并蓄发展。西安村人民依靠集体的磅礴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的新变化、新面貌。这里山静、水清、石奇、洞幽、岛秀、景美。步入西安村,迈上大湖坝,感山风拂面,听溪水潺鸣,观湖光山色,赏西安村人在乡村振兴中大笔抒写下的新纪实诗章!
(林在辉,闽江师专副教授。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