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专题论坛 > 详情
名家讲坛|朱辉军:纪实文学30讲·之七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4-05-18




 



讲好中国故事   纪实文学是长项



初夏时节,一部根据纪实文学作品《我的阿勒泰》改编的电视剧,如一阵清爽的惠风拂遍了神州大地。其中所讲述的依然在北疆阿勒泰发生的许多故事,让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看见了“天边的绿洲”;而且作者还把这个故事“讲”到了法国,“讲”进了第七届戛纳电视剧节,“讲”给了全世界的观众。

 “讲好中国故事”自提出之后,各方反响十分强烈,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多可观的成效。但在理论上,还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辨析和深化。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向深入和互动,“中国故事”才能深入人心,中国风采才能为世人所瞩目。

“讲故事”是文艺界、文化界的特长和优势,虽然并不一定是其专长或独擅,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等经常讲得更好;同时要看到,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并非限于中国人自己,欧美许多文艺家都曾经“讲”过,而且主要采取纪实文学方式。

当代中国的文艺家特别是纪实文学作家,因此可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更为积极主动地把“中国故事”讲好、讲活,讲得引人入胜,讲进人们心中去。


(纪实文学新作《我的阿勒泰》成焦点。)


 

一、谁来讲——适应需求与主动展现的关系

全面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的理解和支持,而世界各国对日益崛起的中国也期望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基本点上,中外可以说是高度契合的。

但往下仔细分析,就会看到动机和愿望的差异。各国了解中国的意图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进而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的格局,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便会以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看待和评价中国。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把握。总的说来,欣赏、称赞与误解、污蔑者都有,但更多的是好奇、不解。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真实、生动地介绍中国、讲述中国。

由于文化、历史的差异,怎样有效地介绍和讲述,曾长期困惑过我们。目前许多专家和有关方面的人士都认为:要适应对方的需求,采用“国际表达方式”,才能让世界认同。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过去在外宣工作和对外交流的时候,内容僵化,方式生硬,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常常惹人反感,这些教训要充分吸取。

但也要仔细分析。确实要适应对方的需求,然而要看到:对方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各方的需求并非同一的,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标准的“国际表达方式”。要坚持的务必要坚持,如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不能迁就;该耐心的一定要耐心,不要强加于人。求同存异,春风化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交锋和冲突。努力寻求共同点和相通点,在存在差异的时候,也要找到其兴奋点和双方的契合点。

     究竟有谁在讲述呢?主要是我们。因此我们要主动传播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国际社会在惊异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期望了解其背后的发展理论、道路、制度及理念。特别是自我党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以及核心价值取向,在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像“中国梦”、“新型大国关系”、“三大全球倡议”等的提出和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的最新表达。我们要以一个大国的眼光胸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生动的语言,来深入理解、诠释和传播好这些概念和理念,阐述好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既坚持用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充分展现谦虚、理性、包容的大国风范,构建一个既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又能充分传达出我们的价值追求的话语体系来。


(埃德加·斯诺,讲述红色中国故事第一人。) 


其实也有过不少外国友人曾经讲述过“中国故事”。早年马可•波罗等暂且不提。近一个世纪以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赛珍珠的《大地》、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竹内实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追踪》以及最近的基辛格的《论中国》等,都以不同方式讲述着中国大地所发生的故事。事实上,西方各国如今也陆续将眼光转向了中国历史。好莱坞拍过《花木兰》,日本人把《三国》故事变成了游戏软件,等等。认真研究他们的讲述方式、讲述重点、讲述取向等,会使我们受益良多。

     这就自然涉及到话语体系的建构和话语权的掌控问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同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以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等,在内涵外延的准确表达上,甚至在语言转换(翻译)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些相关概念表述,在现有的各式各样的“词典”和“百科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译法,能让外国友人心领神会。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不断适应现有的规则及话语体系,更要下大功夫着力打造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发挥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与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观念进行交流、交汇、交融的能力与水平,影响到我们能否具备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以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核心能力。


(方志敏,在身陷囹圄中讲述。)



二、讲什么——历史传奇与当代故事的关系

中国的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世界各国人民大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要讲述今天中国的故事,也不妨讲一讲中国昨天的故事。人们因此就可以深切地理解中国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为什么是这样发展,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是基于中国自己独具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有的基本国情的,这些决定着中国必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和制度。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

中国具有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显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高度。中华民族还有着独特的历史命运,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灿若群星的仁人志士,传颂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都是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也是许多外国友人所熟知的。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并绘声绘色地讲述给世人。

但要注意:历史传奇中,不是什么都可以向世界讲述的。尤其是那些带有浓重封建等级观念、玩弄宫闱权术、歧视弱势群体(包括女性、残疾人)等的遗毒,特别是一些彻底违背人性的东西,如“二十四孝”之类,是很不适宜对受过几百年民主、平等、法制教育的外国友人讲的。然而令人恼火的是,偏偏就有一些文艺家热衷此道,翻来覆去、絮絮叨叨地“讲”个没完!有些历史故事,除了“少儿不宜”,看来还要加上“友人不宜”。此点务必切记。

就是能讲述的,也有一个正面讲述的问题。同一个历史人物,同一件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讲,可能就南辕北辙,甚至谬之千里。就以岳飞抗金为例,“精忠报国”、屈死无悔,是多么崇高的气节、多么伟大的人格!法兰西永远纪念贞德,英格兰始终不忘惠灵顿,俄罗斯也长年追忆库图佐夫……,并不因今日国家关系的调整而放弃。但却有个别中国人,有的还是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无视当时宋金的对峙,否认岳飞的爱国精神,居然还“论证”出:岳飞“不顾大局”,秦桧“用钱买平安”;岳飞“拥兵自重”,高宗“维护民生”……,这简直比那发出“直把杭州作汴州”讥刺的古人之思想层次都落伍!竟然还通过网络、电视等讲给世界听,岂不让世界人民笑话?!对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而更主要的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和气节。

讲述以往的辉煌历史,归根结底是为了讲清美好的今天,讲明光辉的明天。

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史之际,中华民族却开始蒙受世所罕见的屈辱和苦难,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可惜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走上历史舞台,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性伟大进步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正是我们同世界各国沟通交流、向世界人民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巨大动力和良好机遇。  

讲今天,当然也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既要讲足成就和潜力,也不要掩盖矛盾和不足。

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国情的国家。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深刻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艰难攻坚期和增长调速换挡期叠加的历史阶段,复杂性和多面性特点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固然增加了对外说明当代中国的复杂性,但也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既让世界了解我们正遇到的困难,也更让世界看到我们攻坚克难的努力,从而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新时代纪实文学对“中国故事”的新表达。)



三、怎么讲——核心理念与传播方式的关系

如果说,上面主要是解决“谁来讲”、“讲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讲”的问题了。

“讲故事”不同于做报告,不能从概念到概念,而应生动、形象,用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可参照、可比较的,有人物、有事例、有情节、有情感的内容与方式,用他们习惯的语汇来讲述。尤其是向与我们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有差异的外国友人讲述“中国故事”,就更应如此。中国对外传播的大量实践证明:这样的讲述方式效果和反响均好,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都比较强。

    “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树立了表率。不妨简略回顾一下他在阿拉木图怎么讲述的。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瓦莲金娜母子久别半个世纪重逢的故事,一个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在中国无偿献血的故事。习总书记娓娓道来,水到渠成地概括道:“这两个感人故事只是中哈两国人民友好史诗中的两个片断,但充分说明了两国人民心心相映、亲如手足的。”

分析一下习总书记的讲述,可以看到:首先,他选取的是当地普通民众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其次,这两个故事都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哈友好的内涵,习总书记又特意对其主旨做了画龙点睛;第三,整个讲述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朴实诚挚,因而深深打动了当场听众的心灵,并将久远地播下友好的种子。如果我们都能如此生动而巧妙地讲述中国故事,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理解中国、接纳中国、喜爱中国。

在高新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年代,我们讲述“中国故事”的手段也要更新。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都进一步向着多元、多样、多变的方向发展。新媒体也已成为舆论斗争、话语争夺的主战场。我们要迎头赶上,充分利用发展迅猛、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使我国的对外传播更上一个台阶,既抓住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不断适应技术创新对传播内容、形式、机制、人才等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要有眼光、想办法、思对策,以趋利避害,防患未然,始终把握住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传播的主动权、主导权。

这方面,动画片《戚继光》、3D动画《英雄冯子材》闯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两部片子都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向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展现了戚继光、冯子材这两位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由于大量采用电脑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物造型、特别是吸收了当今游戏软件的一些因素,因此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好,也赢得了年轻家长们的青睐。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不少纪实文学作品如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纪红建的《乡村国是——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纪实》……等,也做出了有益探索。

当然也要注意:感性形象的讲述,往往会影响高度;信息传播的方式,往往会削弱深度。徐克等重拍的《智取威虎山》就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红色传奇也可以拍得好看,甚至好玩,充满了时尚感,是该片令我们大开眼界的地方。可是,过于追求感官刺激、过于偏重画面冲击等,固然满足了国内外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观影喜好,但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上就不免受到了一些损害。这是该片警醒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高明的处理是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好莱坞历年拍摄的那些优秀电影的成功经验,看看它们是如何向全世界传播“美国梦”、潜移默化地输送美式价值观的。在借鉴讲述方式上,谦虚一点当是有益的。

 

“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目标,是希望全世界清晰地听到“中国梦”与世界共享的声音,中国发展“以人为本”的声音,中国人民渴望以和平、和谐的方式实现自己梦想的声音,以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实现双赢。

当各国人民都乐意了解并热情接纳中国,中国就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风采和力量,从而为构建更加多元繁荣的世界文明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