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纪实作品 > 详情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寨的映山红 / 朱金平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4-05-09




作者:朱金平


正是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的时节,我随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向春而行”摄影采风团队,来到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金寨县。所到之处,满眼都是映山红。从公路旁、河流边、丛林里、院落中到山岭上,一棵棵、一簇簇、一片片的映山红,灿若红霞,美不胜收。

映山红在我国本是一种常见之灌木,遍布大江南北。东北通常称之为金达莱,西北有些地方称之为山丹丹,中南部地区大多谓之为映山红,其正名却叫杜鹃花。由于它颜色特别耀目、生命力极强,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深受世人喜爱,并被许多城市确定为市花。而金寨的映山红,不仅因其绚丽的色彩名闻天下,还因为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意蕴、思想内涵与情感色彩。


 


金寨的映山红,像革命烈士的一片片殷红的鲜血。

来到金寨,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位于老县城的红军广场。这里有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历史纪念设施。

首先,我们沿着由映山红浮雕作为护栏的122级台阶拾级而上,去拜谒山顶上的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这些台阶又分为几个层级,讲解员介绍说:“第一层级是59个台阶,寓意金寨县诞生有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第二层级是25个台阶,代表着在金寨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第三层级共28个台阶,是纪念在金寨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最高层的第四层级是10个台阶,寓意革命战争年代金寨10万儿女参军征战。”原来这一个个台阶与一个个层级,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像一部恢宏的史书,记录着革命战争年代金寨人民的辉煌业绩。因此,金寨被称作“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台阶最高处的平台上,耸立着巍峨的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24米,代表金寨1924年就建立了党组织。纪念塔正面,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4个大字金光闪闪。

纪念塔的后面,是由金寨籍开国上将洪学智题名的“金寨县红军纪念堂”。进入纪念堂里,大家首先被院落四角鲜红欲滴的映山红深深吸引。这些映山红造型独特、色泽鲜艳,充满蓬勃的生命力。起初,大家以为这是些假花:怎么开得这么好看、这么及时、这么养眼?用手指摸了摸,又捏了捏,才断定是真实的花朵。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些映山红的花瓣,正似五角星,与红军纪念堂和身旁革命烈士纪念塔最高处熠熠生辉的红五星,恰是一样的颜色、一样的造型。它仿佛使人看到这里的英烈们,当年为了革命胜利而流淌的一片片殷红的鲜血。

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有9万多英雄儿女壮烈牺牲。他们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叔侄,也有全家人都英勇献身。可留下姓名的只有1.1万多人,其中生前任团级以上职务的烈士500多位。这里真是“山山埋忠骨,户户有英烈”。所以,这座纪念堂大门口写着这样的对联: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金寨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生动地记录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一份份色泽斑驳的文件,一件件留有战场硝烟的文物,反映英雄的金寨儿女当年在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并已成为今天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着,我们来到映山红装点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参观,它位于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的周氏老宅内。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像刺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并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连在鄂豫皖解放了23座县城,歼敌正规军7000余人、反动地主武装800余人,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而早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因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大别山苏区。国民党军占领重镇金家寨后,即以其带兵将领卫立煌之名,将新设的县定名为立煌县。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立煌县城,建立人民民主政府,遂将“立煌”改为“金寨”。从此,金寨一直沿用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县名。

此地的历史,也像映山红一样充满红色的记忆。



金寨的映山红,像老区振兴的一团团跃动的火焰。

让金寨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不仅拥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更有通过艰苦奋斗脱贫振兴带来的火红今天。大湾村的变迁,就是今日金寨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从金寨新县城出发,沿着宽阔的高速公路在绿色的海洋中穿山越岭,抵达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时,迎接我们的依旧是满眼的映山红。村路两侧、田园小道、农家宅院、河流岸边及山崖边上,到处都是盛开的映山红。加上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成群鸡鸭,以及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徽派小楼,构成了大湾村独特的美景。这里既有城镇的店铺繁华,又有农村的田野清风;既有南国的婉约绿意,又有北国的疏朗红韵;既有游客如云的热闹,又有世外桃源的恬静。笑意写在人们的脸上,欢乐印在游人的眼里。那处处生机蓬勃的映山红,就像大湾人如今红红火火的日子。

大湾村隶属于金寨县花石乡,曾是县里重点深度贫困村。2014年,大湾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2016年4月,非常关心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习主席来到这里考察时,深入贫困家庭了解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促膝交谈,鼓励他们一定要打好脱贫攻坚的翻身仗。大湾人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苦干实干、砥砺前行,齐心合力拔掉穷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带动茶叶、竹笋、食用菌、土鸡蛋、黑毛猪肉等旅游特色产品的销售,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0年,该村实现全部人口的脱贫,迎来了美丽蝶变,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如今,村里实施“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致富策略,依托现有的5000余亩茶园,积极引导和帮扶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带动400余户茶农增收。而运营不久的大湾数公里漂流河道,两岸人气渐旺,很多村民都在河道附近开起农家乐,年收入不断增加。

大湾村只是金寨县乡村脱贫振兴的一个代表。位于大别山鄂豫皖三省七县结合部的金寨县,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人口68万,曾经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但这里到处山岭叠翠、流泉飞瀑,森林覆盖率达到75%。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斗中,金寨县依靠党的扶贫政策,制定出“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在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又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拓展旅游业。现在的金寨,不仅拥有国家5A级风景区天堂寨,还有梅山湖水库、马鬃岭、金刚台、燕子河大峡谷、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所到之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也为金寨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全县已建立起杉木、板栗、油茶、山核桃、竹材、木本中药材等六大高效林业基地,形成了以灵芝、天麻、西洋参、木耳、葛粉、茶油、松脂等林副产品为主的林业产业链条。结合本地气候特点,金寨还大力发展粮、油、茶、桑、麻等作物的种植,形成山区综合性农业的特征。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为金寨长远的发展打开了壮丽的画图。

那到处盛开的映山红,恰似老区人民心中跃动的一团团振兴发展的火焰。



金寨的映山红,像红色热土上一辈辈成长的希望。

蓝天白云,春光明媚。金寨县铁冲乡的杜鹃岭上,一株株造型各异的映山红,迎春绽放、层层叠叠,火红一片,引来无数游人驻足流连。正是一个星期天,一队队穿着蓝色校服的高年级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景区参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彩,并准备以此题材撰写作文。孩子们一边唱着“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边像一群快乐的蝴蝶扑向花丛,欢声笑语给景区带来无限生机。从那些红扑扑的健康脸蛋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已经告别了山区的贫困,正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美好生活。

早年许多人认识金寨,也是从一个孩子的面孔开始的。她是一个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女孩,睁着一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那时的金寨还很贫困,从女孩的穿着、表情和眼神里表露无遗。抢拍这张照片的是中国青年报社原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那个女孩叫苏明娟,当时才8岁。这张1991年4月拍摄于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的照片《我要上学》,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江苏昆山一位退休高级教师被这幅“大眼睛”图片深深打动,省吃俭用先后向金寨捐资460多万元,协建了5所学校,改善10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资助了约650名学生。他86次来金寨做爱心事业,为希望工程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爱心。

30多年过去,金寨像其他革命老区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彻底告别贫困。新时代的金寨非常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一座座校园美丽如画、一个个教室宽敞明亮,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大为改善。他们身上,映射出金寨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映山红花丛中,一个个孩子正在拍照留念。路过此地的一个壮年汉子,也坐到路边的映山红花枝下,让人拍照留影。从其年龄上看,他和“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应该是同龄人;从其笑容上看,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从其眼角的皱纹上看,他历经生活的沧桑,却表现得很坚强;从其上身露出的红色内衣上看,他追求时尚新潮,内心富有激情;从其壮实的躯体上看,他已经告别贫困,生活得丰裕滋润。尤其是他欣然坐在映山红下留影,说明他热爱生活,具有金寨人的浪漫情怀。我立即抢拍他的这个镜头,并将这幅图片取名《金寨的男人》,因为他的身上深深打下了这片土地的烙印。

当我将在金寨拍摄的一幅幅映山红的美图发到朋友圈之后,收到许多好友的点赞,好评如潮。我一一回复道:来吧,金寨的映山红正绽开笑脸等着你!




 

朱金平,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军事记者》杂志主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