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鑫
得知要陪同著名军旅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董保存老师采访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黄健,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基层政工干部、文学爱好者,能和名家学习交流,机会实属难得。在紧张兴奋中,终于等到了相逢的那一刻。
2023年12月28日下午,我和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宣传干事包海早早来到临河火车站等候。正当我俩打赌看谁能一眼认出董老师时,一位头戴军帽、身着迷彩大衣、一举一动都十分干练的男子向我们走来。一声问候、一次握手,瞬间融化了包海和我的拘谨。
董保存老师(右)采访黄健
“由于我个人原因,采访已经耽误很久,还是直奔主题去干活儿吧。”董老师的语气十分和善,却又透露着严肃。看着董老师坚毅的表情,包海和我只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了边境采访之行。由于董老师是初次到内蒙古边境采风,我们作为东道主,一路上不停地向他讲述着巴彦淖尔的故事,讲述着戍边人的生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让他了解北疆移民管理警察。
巴彦淖尔为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为临河区,临河即为靠近黄河之意。几千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携泥沙滚滚向前,冲积出了塞外粮仓——河套平原。靠着母亲河的滋养,巴彦淖尔市南部沃野千里、物产丰盈,被誉为天赋河套。中部阴山山脉是农业区和牧业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跨过阴山山脉抵达北部地区后,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形取代了灌溉平原,稀疏的植被昭示着极端干旱带来的影响。董老师望着窗外的塞北风光,不停地向我们询问着移民管理警察的工作生活,看得出来,他急于走进我们这个戍边群体,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
董保存老师了解黄健在派出所的日常工作
谈笑风生间,红日从西方隐隐落下,皎洁明月渐渐升起。时值冬月十六,满月如玉盘。因赶路而略显疲惫的董老师看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顿时来了兴致,拿出手机向家属分享草原的月色。
“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边关赏月的感觉确实与北京不一样!”说笑着,董老师讲起自己的从军经历,从基层战士到师副政委,从一名普通编审再到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董老师声情并茂地回忆了40年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在得知包海和我也算是基层文学骨干后,董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报告文学贵在真实,主人公首先是活生生的、能够触碰得着的人,而不能脱离现实。文学创作之路很苦也很枯燥,但靠着热爱和情怀,一定能把这条路走好!”望着老师锐利的双眸,我将这句金玉良言默默装进了内心最深处。
董保存老师了解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情况
甘其毛都口岸,是全国通关量最大的陆路运输口岸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甘其毛都为蒙古语,意为一棵树。在西部干旱地区,人民常以井、泉、河、树命名地名,以彰显人们对绿色的美好希冀。甘其毛都亦是如此。由于地处戈壁深处,甘其毛都口岸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全年5级以上大风天气几乎占到三分之二。当地流传一句俗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随行的包海更是戏谑地用自创打油诗加以形容:口岸发展快,民警形象美,晴天一身灰,风天满嘴煤,扎根一棵树,无怨亦无悔。引得我们开怀大笑。
抵达甘其毛都之后,我们见到了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所长黄健。初识这位个子不高、身材敦实的蒙古族所长,我从他坚毅的眼神和略显羞涩的面庞里看见两个字——安全。黄健和他的战斗集体在甘其毛都这个边陲小镇默默耕耘了15年,15年的斗转星移,5000多个日升日落,黄健如同一棵树一样,将根扎进人民群众,把心血抛洒在祖国北疆。
董保存老师了解派出所亮点工作
“边境管理区面积为96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祖国的万分之一。现有群众5000余人,企事业单位89家,商业网点273个。”谈起辖区概况,黄健娓娓道来。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这万分之一的事情做扎实,就可以算是作了一万分的功劳。”董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话语对黄健的工作表示肯定。
在与黄健所长的交谈中,董老师一再强调,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用心去感受黄健成长的心路历程,用情去感受黄健的为民情怀。每当黄健讲述一个故事,董老师都能及时反馈他的共情。特别是黄健讲述他患病经历时,董老师还将自己为父亲看病的经历和盘托出,情到深处,我看见了董老师眼里满含泪花。
深冬的北国,屋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浓浓。黄健放松地讲着,董老师安静地听着,遇有重要信息,董老师便以高度的文学敏感性迅速捕捉,并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深度挖掘。这些采访的技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必将使我获益终身。
董保存老师采访黄健的从警故事
时间在一问一答中悄悄流逝,不知不觉间,我们与黄健交流了8个小时,直到夜幕降临,一天的工作才写上句号。
“边疆绝对是创作的富矿,今天我们一共搜集了5万多字的材料!时间尚早,我现在就整理整理!”晚饭后,董老师在宾馆房间里看着白天的采访,高兴得合不拢嘴。在他的笑容里,我们读懂了一位作家对事业的热爱。这位已经花甲之年的退休老同志,从首都北京到边疆要塞,言行举止皆是工作,这份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董保存老师与黄健及其同事合影
第三日,根据采访计划安排,我们去看国门界碑。
深冬的甘其毛都,白雪笼罩苍茫大地,刺骨寒风掠过乌拉特草原,仿佛要将一切吞噬。站在庄严耸立的巍巍国门前环视周围,据黄健介绍,2023年甘其毛都口岸通关过货量达3700多万吨,同比上涨98%。在这背后,是他和战友们夜以继日的忠诚守护。2023年,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累计接处警600起,处理治安案件187起。正因如此,群众们都称呼黄健为“赛音察戈达”(蒙古语意为好警察)。
正当我们在畅谈口岸发展变化时,黄健的电话响起,原来是派出所护边员钢巴图,他特意打来电话邀请我们一行去他那边坐坐。钢巴图大叔一家三代戍边,是巴彦淖尔边境地区的“名人”。在征得董老师同意后,我们踏上了前往牧区的旅程。路上,包海讲述了“一棵神树”的故事,恰巧它长在公路旁边,我们便临时起意,去拜访了这颗见证千年兴衰的古树。“神树”是一颗千年古榆,隆冬时节,神树静静地立在河槽之中,斑驳的树干刻满了岁月的年轮,虬曲苍劲的枝干直插云天,上面长满了新生的枝丫。黄健告诉我们,2021年古树意外失火,护边员钢巴图报警后,黄健紧急协调相关力量组织扑救,失火导致古树大面积烧毁,第二年春天没有发芽,在人们极度惋惜的时候,2023年古树却意外地抽出了很多新芽,为了防止“新生”的古树再遭劫难,黄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号召辖区群众全力守护这个意义非凡的生命。
“我觉得是他的使命未尽,他已经屹立了一千年,还要继续屹立下去,绝对不能向命运低头。”望着古树,黄健意味深长地说道。这句话是说给古树的,也是说给他自己的。这位曾经身患癌症的移民管理警察,经历了1次手术、3次化疗,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董老师望着黄健,一言未发,只是用力拍了拍黄健的肩膀,我知道,那是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认可与褒奖。
稍微停留,我们继续上路。不一会儿,在山峦起伏之间,一顶蒙古包和成群的马牛驼羊进入视线。钢巴图家到了。看见我们到来,钢巴图大叔和妻子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一杯热茶下肚,大叔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直称黄健为“救命恩人”。原来,2020年疫情期间,独自在家的钢巴图突发高烧,由于地处偏远,钢巴图无奈之下拨通了黄健的电话,没多久,黄健便带着医生来到钢巴图家里,由于诊治及时,老人转危为安。在老人卧床休养期间,黄健还和战友们主动承担起帮助老人喂养牲畜的任务。“草原上的羊群有多少,黄健做的好事就有多少。”钢巴图向董老师讲述着移民管理警察一件一件的爱民故事,也讲述了他和守边护边事业的点点滴滴。“我的孩子也成了护边员,前几天刚批准的,我的事业后继有人了。”临行前,钢巴图拉着董老师的手,激动地说到。
董保存老师和牛鑫采访派出所护边员钢巴图
从钢巴图大叔家离开后,我们便与黄健分别了,黄健返回派出所,而我们则又返回了临河,去见此行采访的最后两个人,黄健的母亲敖特根苏和妻子沙日娜。
“一位优秀的移民管理警察背后是家属默默支持和无私付出。”来到黄健家里,董老师望着黄健闪闪发光的证书奖章,将这几天的感受说了出来。长期以来,黄健一家始终保持三地分居状态,他本人在甘其毛都口岸任职,妻子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两个年幼的孩子则在呼和浩特市上学,日常由黄健的父母照看。
“一人戍边,全家付出!”作为一名有着40年军龄的老兵,董老师将他毕生的感受浓缩在了8个字上。“我有个优秀的儿子,但他的主要任务是戍守边疆。我还有个优秀的儿媳,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黄健的母亲也打开了话匣子,这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警察母亲,桩桩件件诉说着儿子的成长历程,更盛赞着儿媳的孝顺。
董保存老师采访黄健家属
对于家庭来说,黄健的付出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对于群众,黄健却总是显出极度的热情。群众王某,被境外诈骗分子盯上,正准备汇款之际,黄健主动找上门来,却被王某怀疑要“断其财路”。面对王某的不理解,黄健苦口婆心地劝说,三天后终于将王某工作做通,及时避免了损失。谈及这些话题,黄健的母亲和妻子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常说家国情怀,有些人是先国后家,有些人是先家后国。黄健的军功章里,有家属一半的功劳。”采访最后,董老师在临别赠言中这样说道。
当晚,我们和董老师畅谈了许久,从生活哲理到处世之道,从家庭责任到报国之志。董老师倾囊相授,勉励我们要时刻砥砺初心、走好从警之路。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4天的采访交流不长,但董老师的一言一行却足以让我平凡且愚钝的思想泛起阵阵涟漪,那涟漪犹如久旱之甘霖,使我酣畅淋漓。4天的采访虽然行程紧密,但一位高大的国门卫士形象却渐渐清晰,“最远最苦最忠诚、爱党爱民爱边疆”既是黄健身上体现出的北疆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担当,也必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时间,带给我无尽的回想,回想着4天采访的种种过往。时间也带给我无尽的期待,期待董老师作品早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更多读者了解边关冷暖和卫士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