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朱金平
作者:朱金平
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绿油油的兰考大地一片葱茏,生机盎然。遍植在田野里、道路旁和民宅院落中的一株株焦桐,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一阵阵带着泥土味的幽香随风飘撒,沁人心脾。
走出兰考火车站,迎着和煦的春风前去焦裕禄干部学院,参加中国科协在此召开的“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交流现场会。一路上,再不见当年的风沙、内涝和盐碱,再不见逃荒的人群、菜色的脸盘和褴褛的衣裳。行走在焦桐之下的人们,因生活的极大改善而个个满面春光、神采飞扬,脸上的笑意恰似盛开的焦桐花。
焦桐,本名泡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为治理"三害"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在他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之后,兰考人民为缅怀他,将泡桐亲切地改称为“焦桐”。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以农业为主的兰考在脱贫攻坚战斗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彻底改变了旧面貌,2017年在全国率先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今又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近年来,兰考积极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蜜瓜、红薯、花生等“新三宝”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焦桐花开今犹艳。拥有13个乡镇、3个街道、464个行政村的新兰考,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因为兰考是著名的“泡桐之乡”,还顺势而为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随着兰考在科技助农兴农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出色成果,今年1月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走进如今的兰考大地,映入眼帘的不仅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庄稼,还有一个个吸引人眼球的科技含量很高的蔬菜大棚,为兰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前景。来到兰考的第二天,我们就有幸参观了一个个特色农业基地,感受到今天的兰考科技兴农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首先来到县城东南的何寨村,眼前展现出一望无际的绿色梨园。村支书汴启龙介绍说,这里的梨树种植面积近万亩,号称“何寨村万亩梨园”。
该村早年间就有种植梨树的传统。因为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有的沙质土壤,加上黄河水的浇灌,非常适合优质梨的生长。但由于过去连续多年生产导致部分土壤肥力减退,加上有的梨树品种老化,影响了梨的产量和品质,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2018年以来,兰考县科协组织成立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充分发挥本土农林专家的优势,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推广高品质富硒梨种植技术,指导群众对梨树进行科学修剪、施用生物硒肥、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梨的病虫害显著减少,产量提高了30%,由每亩的7000斤左右达到1万多斤,梨的品质大幅提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科技服务团的专家们还帮助果农们打造“兰酥”富硒梨品牌,开发梨膏、梨酒、梨花蜜、梨花糕等产品,实现了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何寨村的“掌门人”,村党支部书记汴启龙也当选为兰考县梨协会会长。他自己也是梨园的种植大户,家里种植有10多亩梨树。通过自己的引领带头作用和科技志愿服务团的正确指导,激发了村民们种梨的积极性。目前该村人均收入28600元,村集体收入 53万元,被评为 “河南省森林小镇”、兰考县“稳定脱贫奔小康红旗村”和“美丽乡村红旗村”。
接着,我们来到水木九天都市农业综合体的“番茄蔬菜工厂”参观,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个结构稳固、空间高大、阳光充足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采用高科技无土栽培的一片片油菜、豌豆和一垄垄黄瓜,生机勃发。尤其是大棚里的一颗颗番茄正在盎然向上,茁壮成长。
水木九天“番茄蔬菜工厂”的技术指导,主要是清华大学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他们为兰考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智能农业转变注入了科技力量。兰考县科协积极参与规划、筹建等环节,开展节水、节肥、零农药、节碳、固碳等科普宣传活动,帮助村民解决番茄品种选择、椰糠基质选择、定植处理、肥水管理、温度与光照控制、整枝吊蔓、保花保果处理等生产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帮扶,该基地打破了传统番茄种植季节的局限性,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并且节水95%,节肥45%。每年番茄产出125万斤,能满足近5万人全年需求,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安全、新鲜、营养、适口的薄皮沙瓤番茄。而且这些番茄,已经通过网络打开了国内市场,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河南内外的大城市。
谈起这些,作为3个儿子的爸爸,今年42岁的番茄种植大户任捷格外高兴。他过去可是个贫困户,从2014年开始,他在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投建了4个大棚种植番茄,现在年纯收入超过20万,家里盖好了漂亮的小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随后,我们来到葡萄架乡杜寨村参观蜜瓜种植。作为县科协结对共建的科普示范村,蜜瓜种植是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据村支部书记李永健介绍,该村建有一个占地1007亩的“杜寨蜜瓜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建有育苗基地1个、育苗棚19座、蜜瓜大棚850座,年产蜜瓜1200多万斤。园区在科技服务团的帮助下,推广了大棚内温控、湿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服务团还与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进行技术对接,为开展无土栽培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8年2月,“兰考蜜瓜”被农业部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杜寨蜜瓜成功注册“甜心兰”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杜寨村蜜瓜总收入达到3600多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万元。其蜜瓜产业现已培养致富带头人41名,带动周边14个村蜜瓜产业发展。蜜瓜大棚已有4000余座,带动540人就业,引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成为新时代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街接乡村振兴示范村。
而担任兰考蜜瓜协会会长的张树峰,却是贺集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44岁的他曾在空降兵某部服役15年,两次荣立三等功。2015年转业后,县里安排他在政府机关工作,但他在科技兴农政策的吸引下主动回到家乡从事蜜瓜种植,与父母家人种植了100亩的蜜瓜,积极探索科学种植方法,并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全县现在蜜瓜种植面积达3万亩,且品质好、营养高,已实现了品牌化、特色化、优质化、绿色化“四化”生产,在全国“绿色食品”展览会上先后3次获得金奖。他本人多次被评全县和全市“最美退役军人”,并当上开封市人大代表。
最后,我们又来到兰考县红薯科普示范基地小宋镇新庄村参观考察。只见一个个阳光透明的大棚里,连片的红薯苗生机勃勃。在庞大的库房里,一个个正将红薯分拣和包装的妇女们,忙得不亦乐乎。
兰考过去沙土多,这却成了红薯种植的优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大量种植 “西瓜红”与“龙九”等优良品种的红薯。目前,这个基地年产鲜薯1.5亿斤,红薯储存窖2万平方米。建有红薯产品深加工企业12个,主要从事红薯粉条、红薯干、红薯醋和红薯饮品加工,从业人员4000多人。兰考县红薯协会积极帮助农户科学生产,打造兰考红薯品牌,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注册了“豫兰红”商标,并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已帮助农户销售红薯30多万单,总金额达1200多万元。兰考红薯产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担任兰考县红薯协会会长的张世波,今年才39岁,讲着一口富有磁性的标准普通话。他是在省城读完大学回乡务农的,如今担任小宋镇方后村党支部书记。据他价绍,兰考红薯协会建立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兰考红薯示范基地”,年育红薯苗9500多万棵,带动1200多户农民种植红薯4万多亩,通过电商销售每亩增收500-1000元。红薯协会连续4年被开封市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获2019年开封市带贫企业荣誉。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乡村振兴农技协会”,2022年被中国农技协选评为“百强农技协”。
在今天的兰考,处处感受到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视,感受到科技助农兴农的巨大能量。兰考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特点,积极推动组建农产品科技协会,吸纳专业人员,强化组织形式,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县科协先后发起成立了“兰考县红薯协会”“兰考县花生协会”“兰考县小米协会”“兰考县蜜瓜协会”等12个协会,入会会员2100多人,组织动员科技志愿者3000多人。同时,将农业科技服务团细化为蜜瓜、红薯、花生、饲草、苗圃、家禽、电商7个由首席专家带队的科技服务组。目前,科技服务团成员发展到306人。他们设有热线服务电话和微信工作群等信息网络平台,收到科技服务需求信息后,会第一时间到达需求地点为群众提供免费科技服务。
连日的阴雨,使经营着200多亩梨园的何寨村村民樊叔礼彻夜难眠。2021年7月24日早上5点,他前去察看梨园时突然发现地上掉了不少梨,树上的梨有不少出现了霉点,立即打电话给县科协,3位果树专家马上赶去。他们经过仔细察看,发现是因为连续的阴雨与天热,引发真菌导致梨霉变。根据专家们的建议,老樊使用“杀菌剂”叶面喷洒,很快扭转了梨园病情。最后梨园获得大丰收,还比上一年亩产多收3000斤,卖出了好价钱。
兰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而架起了与广大农户心心相印的桥梁,也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将所研所学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舞台。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兰考现任县委书记陈维忠告诉我们,这是当今兰考县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自觉行为。他说:“只要我们大家所干的每件事都从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上考虑,就会得到群众真正的拥护,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当我们参观的车队返回到焦裕禄干部学院时,发现一队新学员正聚集在一棵参天的焦桐下,听解说人员介绍其不凡来历。原来,这棵泡桐树是焦裕禄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的,当时他还在树旁留影纪念。70年过去,这棵泡桐枝繁叶茂,每到春天数不胜数的像喇叭似的桐花竞相绽放,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而以焦裕禄精神培养焦裕禄式干部为特色的焦裕禄干部学院,自2013年7月建成以来,已承接各类培训班次4200多个,培训学员24万余人。
就在焦裕禄栽种的这棵高大的焦桐旁边,又成行连片长出了许多新焦桐。那一棵棵挺拔苍劲、紫花怒放的焦桐,已经化身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并深深扎根于1116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和87万兰考人的心中,扎根于来此见学、参观、游览的人群中,扎根于亿万中国人的心田里,正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春天。
(朱金平,著名作家,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