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专栏评论 > 详情
《河道总督》: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岳德军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06-28

 

作者:岳德军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考察黄河,他走进黄河博物馆参观,在明代潘季驯所绘的《河防一览图》前放慢脚步,称赞说“这个真了不起”。次日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认同、民族统一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花园口决堤2540年间,黄河下游经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黄河也堪称中华民族心腹之患。

历代先民们对黄河水害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即开始修建大堤、人工运河和灌溉工程。秦汉以来,经过长期的治河实践,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建树,治河方略不断得到发展,涌现出一批治河名家。他们在治河上取得非凡成就,有的还提出了重要的治河观点,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这其中以潘季驯最具代表性。

潘季驯是明代的治河名臣,他受任于黄河危难之机,先后四次总理河道(其中第三次是总理河漕),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前后跨度二十七年,这在古代治河史上绝无仅有。他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不畏艰辛,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要建树,被张居正誉为“功不在禹下”。

潘季驯在治河上成就是划时代的。从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潘季驯走上治河之路起,到万历二十年止,他四次督河,倡导“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治河方案,辟新河,复旧河,建大堤、石堤,提出“筑近堤以束水流,筑遥堤以防溃决”,使得河道宽深如前,漕运大为通畅。经过大治,出现“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和“漕运畅通”小康局面。

潘季驯在治河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他在治河实践中,辩证地处理黄、淮、运三河的关系,处理黄河水与泥沙的关系,系统地提出了以“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治河思想。为实践这一思想,他创造性的把堤防工程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还提出了利用泥沙淤滩固堤的举措,同时还完善了许多制度,如铺夫制度、“四防二守”(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和官守、民守)制度,减少了黄河泛滥,稳定了黄河河床,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300年多后的民国初年,国内外水利学界对于治河方略曾经有一次激烈的讨论,他们提出关于黄河下游的种种治理方案,并没有超出潘氏当初定性论述的范畴,相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世纪50年代末,当代治黄专家张瑞瑾等提出了著名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也印证了潘氏“束水冲沙”理论的科学性。直到今天,潘季驯的治河理论仍然被黄河界奉为圭臬。

潘季驯矢志不移顽强治河的精神也十分感人。他四次任河督期间,遭遇丁忧、撤职、获罪等多种磨难,他不唯上,只唯实,古稀之年仍“日与役夫杂处畚鍤苇萧间,沐风雨、裹霜露”,亲临一线组织施工,终于使黄河下游多个支流“归于一槽”,河道基本稳定两百多年,也保持大运河的通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读书,后来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河流泥沙专家谢鉴衡先生读研究生,再到后来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迄今三十余年。随着对黄河历史文化和治黄技术的研究不断加深,越来越对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和实践感到由衷钦佩,也愈发对他持之以恒、鞠躬尽瘁的治河精神和顽强毅力心生敬仰,很想穿越历史,跟随他去复旧河、起高堰、修长堤,实地治理黄河、大运河,见证大河安澜、漕船如列、海晏河清的不朽奇迹。

我读过不少黄河文化的书籍,以往关于治河人物的传记,有的过于专业,难以卒读;有的过于文学化,对人物的业绩和治河思想梳理不足,甚至一带而过。如今,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史专家、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杨义堂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河道总督》,很好地兼顾可读性与专业性,十分精彩地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人物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大明王朝治河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潘季驯治河的艰难险阻与惊心动魄。

波澜起伏、一气呵成是阅读该书第一印象。虽然这是一部写历史的长篇人物传记,而且是一部关于治理黄运的著作,但是,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而是让人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人们穿越四百多年的时光隧道,紧紧跟随在潘季驯的身边,不仅关注其一生取得的非凡成就,同时还了解他所处的朝野环境,见证他一次次艰难困苦而又不屈不挠的治河过程,还能走进河督潘季驯的内心世界,体味他面对挫折是如何应对的,怎样为人处事,有什么样的为官之道等等,这些均在该书得到充分地展示。

故事性与专业性有机融合是该书另外一大亮点。作者籍助十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黄河知识,将潘季驯治河的历史和做法通过故事的方式缕缕道来。潘季驯四次治河的经历和成就各有不同:第一次治河,只是恢复了一段五十多里的黄河故道等,因为母亲去世丁忧而中断;第二次治河时,潘季驯发现了充满泥沙的黄河激流冲开小渠,像沸腾的热汤冲到雪野上一样势不可挡,水冲沙刷,沙随水滚,跌荡成淦,河槽很快变宽变深。潘季驯不顾生命危险,追着浪头向前跑,他像疯子一样大喊:“我晓得了!晓得了!河水不是害,是利啊!我有办法了!我要挽流归槽,以堤束水,束水攻沙!”形象地描绘出他领悟“束水冲沙”的过程。潘季驯堵决口,修缕堤,复漕运,功效极其显著,但是因坚持治河原则,不接受张居正封官许愿的诱惑,被以漕船漂没为由“冠带闲住”,赋闲回家;第三次治河是他治河集大成之作,他带领官员们沿着黄河、淮河两岸跋涉几十个县,了解了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淤积泛滥的情况,大修高家堰,抬高水头,“以清刷黄”,同时修复黄河、淮河两岸的长堤,使得合流的黄河、淮河顺利入海,但是耿直的他因为替张居正母亲求情而被万历皇帝削职为民;第四次治河,他六十八岁再度出山,看到多年前修的大堤风雨剥蚀,损坏严重,他一方面扭转了黄河长期分流的乱局,同时总结一生治河心血,写成《河防一览》,并绘制长幅画卷《河防一览图》。他风烛残年一直在河运一线,由于一心照顾百姓安危而让皇祖陵受到洪水威胁,被人弹劾,后因老病辞休。该书作为治河名人传记,叙述的主要故事与历史是吻合的,也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在内,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该书还是数千年人类与黄河斗争史的一个精致缩影,也是历代治河英雄人物在黄河这个大舞台上展示才华、敢为天下先的生动写照。作者纵横数千年,从鲧障洪水、瓠子堵口、贾让三策再到贾鲁治河等,一个个经典人物和故事,作者信手拈来,显示作者深厚的水利功底。透过潘氏读该书,丰富系统的黄河治理史无疑也是一大看点。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202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设立专章要求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弘扬。其中,第九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黄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黄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支持和保护。国家加强黄河文化宣传,促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鼓励、支持举办黄河文化交流、合作等活动,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这部《河道总督》的创作和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她是一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部具有历史厚重、专业水平与人文情怀的《河道总督》吧,在被大河之水激荡和净化心灵之余,您的收获将会是深刻的、立体的、多方面的。


作者 岳德军 为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