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写作读书 > 详情
我为什么要写一部《河道总督》/杨义堂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09-11

 


专家评点: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高度赞扬这部作品:“在读这部书稿的时候,我一边读,一边赞叹,即为黄河、大运河治理之艰难,潘季驯命运之坎坷,也为这部作品创造的艺术魅力。我非常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代表着当代作家奉献给黄河、大运河国家战略赤诚之心的文学、史学佳作,也希望能把《河道总督》拍摄成电视剧,让河道总督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让不屈不挠的治河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让黄河、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专家、黄河水利出版社副社长岳德军赞扬说:“《河道总督》的创作和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她是一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杨义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融媒体中心学术指导、首批济宁市签约制文学艺术家,创作出版了《大孔府》《大运河》《鲁国春秋》《千古家训》《北游记:苏禄王传》《抗战救护队》等长篇历史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昆张支队》《泰山作证》等报告文学,获得泰山文艺奖、省市文艺精品工程奖、济宁乔羽文艺奖等奖项。 

 


作者:杨义堂

 

 2023年5月16日,我来到了被誉为“千古治河第一人”的明代河道总督潘季驯的故乡——美丽的浙江湖州,向河道总督潘季驯塑像敬献鲜花和新书《河道总督》,并在湖州市潘季驯纪念园参加了长篇传记文学《河道总督》与潘季驯治河精神座谈会,我在座谈会上回答了三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河道总督》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河道总督》是一部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写的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河道总督潘季驯4次担任治河大臣,带领下属和百姓一起治理黄河、运河和淮河的感人故事。

 明清时期,黄河不是从山东入海,而是走江苏流路,从徐州南下,夺淮入海,黄河、淮河、运河这几条大河交织在一起。离开了黄河,运河就没有水,漕船无法行进;而依靠黄河吧,大河却又像脱缰的野马,经常泛滥成灾,冲撞运河和淮河,治河之难,简直难于上青天!这三条大河中的哪一条出了问题,都是滔天巨祸,更何况三条大河交织在一起,问题叠加呢!

 除了这三条交织的大河带来的困难,明朝的治河的官员还要考虑皇陵和祖陵的安全,以及沿岸百姓的安康,要协调河道、漕运等各部门的关系,还要防范奸佞与言官的妄奏与弹劾,真的是困难多多!

 在明清两代的河道总督中,每一位都有着许多艰难险阻的故事,其中担任河道总督时间最长、治河成效最大的要数明代的潘季驯了,潘季驯是浙江湖州吴兴区人,明朝嘉靖二十九年沿着大运河和黄河北上,考中了进士。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四次担任总督河道大臣,前后达 27 年,他根据黄河含沙量大和善于淤积、决口的特点,改变大禹以来用疏导的治水办法,采用“束水攻沙”的策略,建立缕堤、遥堤、月堤、格堤配套的堤防体系,制定“四防”“两守”修守制度,终于牢牢地锁住了大河,让黄河乖乖地承担起了运河漕运的功能,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对三百多年来治理黄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潘季驯四次治河的故事艰难曲折,感天动地,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洪流中最突出的代表和典范。

 第一次是嘉靖44年,45岁的潘季驯协助工部尚书朱衡治河,他带着一众河道官员一起从济宁河道总督衙门乘船南下,到决口现场去“问诸水滨”。但因为与工部尚书朱衡的意见相左,受到朱衡的打压,才能没能得到全面施展。可他不计前嫌,关键时刻心怀全局,为朱衡求情,让新河全线贯通,但是由于母亲去世,回家丁忧。

 第二次是4年后,50岁的潘季驯第二次总理河道,工程即将完工之时,黄河又一次决口,他不顾身上致命的背疽,让人把自己绑在马背上来到了治河工地。在治理黄河的实践中,潘季驯发现了“挽流归槽,以堤束水,束水攻沙”的方法。经过十个月的奋战,黄河全线完工,大河宽阔深厚,上万条漕船经过黄河北上,畅行无阻,但是由于河上发生大风,漕船被冲毁,潘季驯被冠带闲住,革职返乡。

 第三次是万历六年,58岁的潘季驯第三次奉命治河。三河两岸全踏遍,确定了通盘考虑、三河同治的思路。他与下属商议使用漕粮折色的办法,解决了棘手的资金问题,又制定了严格的资金使用政策,杜绝了贪污浪费;他提出了“筑堤障河,束水攻沙,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的二十四字主张;他每天戴笠披蓑,栉风沐雨,于河漕工地上来回督工;他舍命镇守高家堰,将高家堰的土堤变成了石堤,又在缕堤之外,再筑月堤和遥堤,将河防工程筑成了铜帮铁岸、固如金汤的万里长城!之后的九年间,黄河、淮河、运河三条大河年年安澜。

 第四次是万历9年,68岁高龄的潘季驯因黄河决堤又重回济宁总督衙门。通过实地勘踏,他发现数年来因“车马之蹂躏,风雨之剥蚀”,大部分堤坝已经损坏,降低了防洪的作用。于是,他提出以修守河防为第一要务,建立了一套日常的“四防”“二守”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河道大堤养护工程。来工地看望他的老妻水土不服,生了病,他也顾不上照顾,竟然让病体沉重的妻子独自回湖州老家,结果老妻在途中归天,他闻讯嚎啕大哭。他要致仕退休,但是由于朝廷把他当做依靠,他只好勉力治河,先是骑马,后来拄着拐杖,最后躺在船上视察河道,但是由于河水冲撞了泗州皇祖陵,被弹劾退休。有明一代,对潘季驯的争议不断,到了清朝,才得到认可,靳辅治河,就是用的潘季驯的“束水冲沙”的办法,他治河的策略,一直影响了此后的三百多年。

 潘季驯四次治河都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为了治河几经生死,几经罢黜,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入流俗、不图私利、忠心为国的“纯臣”精神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第二、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冲撞激荡,利害并生,汪洋恣肆,波澜壮阔,塑造了中华民族不惧苦难、勇往直前的性格。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幸福河,她融南汇北,摇曳生姿,造福两岸,滋养城乡,见证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黄河、大运河两条大河从历史深处走来,养育了中华民族,推动了国家统一,缔造民族辉煌,形成了民族精神,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国家把黄河、大运河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我们今天要实施好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战略,就必须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中华民族与两条大河相依相生的故事,同时,还要面向当代,推动两条大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用两条大河的澎湃波涛,造福当代,开启未来。

 我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先后供职于济宁市孔子文化节办公室、市文物局、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等多个文化部门,多年操办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编撰了多部儒学、大运河研究的专著,出版了《大孔府》《鲁国春秋》《千古家训》《抗战救护队》《昆张支队》等多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所以才有能力走进黄河、大运河的历史深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写出了——《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和这部即将出版的《河道总督》,形成了中国大运河文化三部曲。

 山东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是整个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的最高点,号称“运河水脊”。明清两代还把管理运河的最高衙门——河道总督署设在了济宁,有近200位河道总督以济宁为中心,在千里运河线上奔波,治理黄河、运河和淮河,以确保大河安澜、漕粮北上。 可以说,大运河,是一条刻在大地上的政德丰碑。所以,我要写一部河道总督的传记。而在历任河道总督中,潘季驯治河是世家最长、成就最大,最值得歌颂和赞扬,被誉为“功不在禹下”“千古治河第一人”,2019 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说,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他在郑州参观黄河博物馆时,在明代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前放慢脚步,称赞说“这个真了不起”。

 我写《河道总督》这部书,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潘季驯的有关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黄河、大运河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治理黄河、大运河的先贤,重塑民族精神的丰碑。

 第三、《河道总督》有什么特点?

 应该说,要写一部《河道总督》这样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并不容易,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熟悉明朝上至朝廷下至乡间的生活风俗;要了解黄河、运河、淮河的地理历史和治水科学,不说外行话;还要让人物活起来,不能写得枯燥,让人感觉是专业技术讲解,读来味同嚼蜡,而是要让治河的千军万马动起来,让读者跟着河道总督一起治河,一起经受种种磨难,感受到大河奔流的气势。

 我从众多的河道总督中选取了最富有成效、最曲折动人的潘季驯治河的故事,不动声色地跟在潘季驯的身后,看着他一次次与黄河、运河、淮河搏斗,与朝廷内外反对治河的各种势力进行博弈,一同鞠躬尽瘁,历经生死,完成了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河大戏。走的是一条扎实的写作之路,没有讨巧,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用西方意识流、现代派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中国的故事,而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践行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方面,我沿着大运河进行大量田野调查,与潘季驯家乡浙江湖州市联系,搜集与潘季驯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和关于潘季驯的研究著作,逐一研究潘季驯关于治河的几十篇奏疏,还和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等黄河、运河专家一起研究潘季驯在中国治黄史上的地位,研究“束水冲沙”的科技含量,目标是要把《河道总督》写成一部信史。我在写作中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讲故事风格,注重人物塑造,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曲折命运,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注重故事情节,挖掘出历史故事本身的曲折和张力,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激烈,高潮迭起。注重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在展示主人公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地方用力去写,打造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场景,使人物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同时,故事连贯,前后照应,主人公与青年时代的文友在人生中一次次重逢,就令人感慨!我还在清代《四库全书》中找到了一部过去被认为丢失了的潘季驯诗集——《留余堂集》,是潘季驯治河之余写的几十首诗,这些诗文被巧妙地引用到了潘季驯治河与朋友交往的场景之中,使得作品像《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里的诗文一样,让作品文采斑斓,顾盼生姿。

 在创新方面,结合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的拓展和先进文艺理论的突破,大胆进行创造和创新。一是注重用现代影视剧的手法来讲故事,使笔下的故事有戏剧冲突,有画面感,给读者更鲜明的想象空间,扩大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比如潘季驯跟着黄河的浪头奔跑,发现大水冲出来一条深深的河道,他喜不自胜;他在大雨中检查黄河水情,被冲到急流之中险些淹死;新修筑的大堤即将被冲垮,他面对大水冲击岿然不动;他晚年枯瘦如柴,先是骑马,后来拄着拐杖步行,最后躺在小船里指挥治河,困苦无状。在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二是写世道人心,让我们认识复杂的社会和人性。在潘季驯前期治河中,工部尚书朱衡刚愎自用,要被削职,是潘季驯从大局考虑,维护整个工程的进行,帮助了朱衡,朱衡一时也很感谢,但是在潘季驯要启动黄河治理的时候,朱衡又对潘季驯进行打击。潘季驯第二次治河时,首辅张居正封官许愿,想让潘季驯开泇河,被潘季驯拒绝,张居正唆使工科给事中弹劾潘季驯,使其“冠带闲住”。在了解了潘季驯的能力之后,张居正又开始支持潘季驯全面治河,帮助潘季驯清理坏人诬告,才使得潘季驯完成了治河大业。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管教十分严格,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却对张居正的家人下了毒手。潘季驯给张居正鸣不平,被削职发回原籍。读着这些故事和情节,让我们心如明镜,叹息不已,看透各种各样的人性。三是利用悲剧美学,写出主人公的伟大、坚贞与壮美。潘季驯四次治河,悲情绝伦,晚年一直被当做国家的砥柱,不让退休,最后因为大水逼近了皇祖陵,才被朝廷下令致仕退休,首辅申时行让他放弃高家堰大坝,让洪泽湖下泄,以便于皇祖陵不受侵害,并许诺他死后举行很高的葬礼,他坚决不答应,说“此堤是我命,凿堤如杀余!”最终,潘季驯没有得到朝廷赏赐的谥号和葬仪,凄凉地走完了最后的岁月。读者站在现代启蒙文明的视域下,能够感受到古典人物的悲剧之美,获具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称赞这部作品是“大运河、黄河战略的文学巨浪”,国家黄河首席专家岳德军称赞这部作品是“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2023年4月,《河道总督》已经在中国作协的《中国作家》杂志4月号头条发表。黄河水利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中国作家》杂志社还要在北京为这部作品举办研讨会。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长篇电视剧《天下长河》写的是清代河道总督靳辅治河,靳辅治河就是沿用了潘季驯“束水冲沙”的治河办法,而中国治河最高水平的潘季驯治河故事更应该改编成电视剧。希望朋友们和我一道携起手来,共同弘扬潘季驯感天动地的治河精神,推动这部文学作品搬上荧屏。


杨义堂(右)在浙江湖州市潘季驯纪念园举行长篇传记文学《河道总督》与潘季驯治河精神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