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纪实作品 > 详情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趣话纳西“新民歌” —— 一代“歌王”与“纳西”的传奇/杨易峰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06-21

趣话纳西新民歌

—— 歌王纳西的传奇

 

作者:杨易峰



远方来的朋友啊

来到了纳西家,纳西家

坐一坐,坐一坐

山也欢,水也笑

纳西人家多欢喜,多欢喜

祝愿大家心情舒畅,舒畅

……

离开下榻的束河古镇“一杯茶客栈”,乘上中巴车一直往东南,我们中国纪实文学作家采风团一行8人与丽江市委宣传部的几位接待领导,一同前往下一站采风点——明光秀丽的狮子山上的“接风楼”。温馨的车厢内循环播放着萦怀热烈的纳、汉双语的《纳西迎宾曲》民歌。

纳西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丽江,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到处飘荡着悠扬古朴的歌声,将那片热土比拟为歌的海洋,一点也不为过。而且,那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歌手,其中还诞生了被誉为“纳西歌王”的和文光老先生。

趁着这次前往丽江调研采风的机缘,笔者不但见识了“纳西歌王”的不凡风采,而且更是深深地领略了纳西民歌的魅力。

 


艺典悠长,盈盈古朴纳西情


深秋的丽江,天宇依然是洁云朵朵蔚蓝高碧,似一颗璀璨明珠金镶玉嵌在滇西北这一经济繁华、非遗文化丰饶的古城腹地上。

据市委宣传部、才女作家和松阳介绍,丽江狮子山上的接风楼,曾是纳西族土司王爷木增于公元1639年接待挚友徐霞客的名胜酒楼,徐霞客曾在这里把酒临风,俯瞰丽江古城,不禁发出啧啧赞叹。现如今,接风楼在丽江市委政府和古城保护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进行了重装开馆,更具文化发掘推陈的特色风韵,充满着新一代纳西族人的励志图强传奇……

一路上,车拐几道弯,便款款驶过山腰间一片花树丛,停泊在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接风楼平台前。

抬头举目处,接风楼飞檐玲珑,古色古香,居山翘楚“接风楼”三字匾额悬户高拱,门户两侧绘制着一副趋于扁形的大幅碑字对联鉴古而彰史道明珠振艺昌文辉广宇,凌高以接天风紫气雕功筑梦壮名邦”。此时的门庭上,还张挂着“丽江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红色横幅和“丽江民族文化传习院”木匾牌。走近楼庭,一道屏风映入眼帘,在庄重而飘逸的“中国最美家庭·百年音乐世家欢迎您”的招唤语下,背衬着丽江古城山水、穿戴着鲜艳纳西族服饰的三女两男的五口之家合照,向宾客送来扑面的其乐融融的诚笃与充盈的情意。步入庭院,让人依旧感觉到装饰一新的四方式大合院,古朴典雅,匠心独运,艺魂丰沛。演艺台、藏展厅、研习房、荣誉室、古籍柜、艺馨窗等,令人目不暇接。一棵生枝茁壮、树系发达、向光躬身探升,让人一时叫不上名来的大古树,其茂密的树荫几乎遮盖住了半边庭空,给整个古朴金色的四合院殿,增添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大古树下洁净的地面,一方藤椅环围的桌台上点缀着盘盘果品与本本书典。更有拎拉着行囊的攘攘游客倘佯于此,留连其间……

这就是接风楼,这就是彰显和洋溢着古今纳西族文化之光的尊尚宝地!

据乾隆年间的《丽江府志》记载,原名谓祭殿的普得坛’,始建于唐昭宗时期,是当时丽江坝百姓祭神祈福的地方。至明代,丽江土司在此为朝廷命官和社会名流接风洗尘,故而改名接风楼2019年8月,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局的支持下,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纳西族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对接风楼进行了整体修复随着一声洪钟般磁性男声的解释,一位厚实笃定、脸膛棕红色,且满脸络腮胡子、身穿纳西族服饰的花甲男子,亮相在大家的面前。

他,就是和文光!他,就是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纳西歌王”主人!

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纳西族的人口数约为32.4万余,以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聚居地。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就有20多万人

水有源,树有根。纳西族的族源,学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后汉书》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也”。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随着纳西族分布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出了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0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之为“丽江人”。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其主要语系与文字是纳西语东巴文无论在反袁护国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纳西族儿女都积极参加,奔赴前线,血战疆场;纳西民众捐粮捐物并组成运粮总队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定族称为纳西族,1961年云南省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光人杰地灵,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以来,丽江政府就开始对纳西文化的保护,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出台了多部文化保护、传承与普及教育的条例,一些有识之士为此躬身力行。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同年7月,丽江市民间艺人协会成立。

“现在的接风楼,不仅仅是古文化遗址纳西文化窗口,更是集合了一批民间艺术家,系统整理、立体展示纳西文化精粹,致力于纳西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孵化基地常年开办民族文化研习班,讲授东巴象形文字、东巴书法绘画、纳西民歌古乐、勒巴舞等,还不定期举办中国最美家庭·百年音乐世家艺术展、纳西民俗文化展、纳西民俗歌舞展演、名家讲坛及东巴书画展、名人艺术展、纳西歌谣演唱会等活动。身为丽江文化名人、民族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和中国丽江民间艺人协会会长的和文光先生,自接风楼2020年6月8日重装开馆,创建了纳西文化精粹长廊后,其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更重了。

历经数百年风尘变迁的接风楼幸得整修,和对纳西古老文化的竭心全力的尊崇与研习传承的弘扬,形成丽江乃至全国、世界的独特文化瑰宝胜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喜事。情感沉浸在纳西文化律动的接风楼,如同倘佯在历史时光的长河中,令人感念于她的久远悠深与伟大卓越!一方四合院,蕴显纳西艺典大舞台!

 


接风楼里梦中的香格里拉


若说开掘纳西音乐,传扬纳西文化,和文光功不可没。

在接风楼,和文光先生以精心绘就的用东巴象形文、纳西拼音和现代汉语三种文字创作的10余万字、700米长的《千禧天歌》书法长卷,向我们证示着这一点;以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根深树不倒,林茂水长流”,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的东巴象形文书法作品,向我们证示着这一点;以东巴象形文书法作品长卷《千禧天歌》获世界纪录协会认定的世界最长纪录,并在万里长城展出,向我们证示着这一点;以古老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创作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书法作品,向我们证示着这一点;以陈列柜中的一件件收藏的锈迹斑斑的纳西出土文物,向我们证示着这一点;以常年开办民族文化研习班,传授东巴象形文字、东巴书法绘画、纳西民歌古乐、勒巴舞等技艺,向人们证示着这一点;以定期或不定期累计举办60余场次纳西民俗文化展、纳西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名家讲坛、纳西歌谣演唱会,尤其是以其自身家庭为纳西成就代表的中国最美家庭·百年音乐世家艺术展等等活动,向人们证示着这一点!

和文光先生对纳西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此,其更有深远造诣的是纳西族民歌。

纳西族人民历来是勤劳坚韧,充满着无尽智慧,所积淀的纳西文化古老而悠久。都说纳西族人会说话就会能歌善舞。和文光在五年级时就因其秉承前辈的文化底蕴和特质,被破格保送到了师范院校学习,毕业后当了老师的他开始广泛地接触纳西文化并予传承施教,他将自己编写的纳西歌词谱成曲,不仅在学校与民间传唱,而且还成了纳西小学生们多年的“土音乐”教材20年的教职生涯,也培养出一批纳西族知名歌手自调入文化馆担职工作后,和文光更是如鱼得水,博采众长,既跋山涉水走乡入户,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纳西民歌资料,也不断地研求和增强自己的学识。他一直从事挖掘、整理、抢救、保护、传承、创作、研究、弘扬以纳西族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初,成立塔城勒巴艺术团时,和文光先生就被人不解地嘲讽为“勒巴舞校长”、“不务正业的校长”。比如,在拜访当地纳西族传统家庭和人士时,被赶出家门的事也是常有的……甚至还碰到更难堪的挖苦、冷漠与排斥“不气馁,一次不行,那就再去一次,再去一次。纳西人的韧劲与虔诚,让我一步一步地挺着走了下来。”和文光先生说着这话的时候,抬头深邃地望着那棵蓬勃的大树,两眼中闪烁着湿润而晶透的泪光。是欣喜庆幸,还是苦尽甘来?或许兼而有之。

“我之所以这样坚持是有原因的。”和文光先生介绍说,“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云南地区纳西族人所创造的东巴文化就是历史的结晶,纳西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但是时光荏苒,在当今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下,纳西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个老艺人年龄老化、部分村落后继无人,特别是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而失传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抢救性地予以搜集整理并予传承推广,责任重大,任务紧迫。我是纳西民歌世家第三代传人,在我这一辈和其他纳西文化传承人一样,更是责无旁贷。丽江市政府从政策上和资金方面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对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和保护,成效及时而卓著。

“……我去民间搜集素材的时候,常常有老纳西拉着我的手就哭,他们把传承纳西民歌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辈身上。纵使再辛苦,我也觉得值得了。”是的,纳西文化的神韵与天籁,其根与魂,在他的心中似亲人一般,爱得是那么的执着与强烈。

和文光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其外婆是当地有名的女歌王,和文光受之教育和影响甚深。“外婆声音嘹亮,歌声能传过好几道山岭,没一个纳西歌手能唱得过她的。无论是喜还是忧,外婆都会用歌声来表达。一棵树一根草,或者是一块石头,到她嘴里都能编唱出一个故事来。谁家有事,若能请到外婆去,是这家最满足的事……”围聚在庭院的大荫树下,听着和文光先生的叙说,作家们的思绪仿佛也随之飞越到了那百灵悠扬的纳西歌乡。

“外婆把她会唱的歌,都教给了我。”和文光的魂魄里深植着纳西民族的种子,骨子里流淌着纳西族的奔放与爽直。传承与推广,在和文光生命隧道的乐章里,似乎是该有的水到渠成。

和文光的母亲是第二代女歌王,她是濒临失传的纳西族古歌《嫁女调》《栽秧歌》等的唯一传承人,被称“纳西刘三姐”、“云南十八奇之一”。她也多次担任了崔健音乐会的嘉宾。是她们,给了和文光源源不断的艺术陶冶和工作上的倾力支持。俗话真是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和文光的妻子与和文光在工作中意合情投,被冠以“纳西百灵鸟”、“纳西才旦卓玛”美称的,就是她。崇德敬善的纳西人的姻缘,似有上苍命定恩赐般的报答!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莫道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古老的神话。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腰带是江河,

头枕雪山崖。

啊!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在那古老的地方,

有一片五彩云霞。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耕地用花鹿,

红虎当骏马。

啊!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在那美丽的地方,

相传是神仙的家。

奇异的乐园里,

饮水用乳汁,

云雾当罗帕。

啊!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一轮优美钩月,高挂在天空,清澈的银辉洒满庭院,同时也落在纳西第三代歌王和文光的身上。《梦中的香格里拉》这首传唱甚广、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创歌曲,是和文光先生于1998年作词作曲创作的。怀着对纳西这片土地的热爱,怀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感怀于大自然对人类的恩煦,和文光先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一首自己作词谱曲的歌。歌声穿过庭院,飞出接风楼,在无际的星空下轻快回荡。

是的,纳西传统文化的搜集、传承、推广充满艰辛。但我们也看到并相信,和文光先生的心血不会白付,用他们的合力与智慧,正铸造起一座属于他们、属于纳西、更属于世界的梦中新“香格里拉”!

 


灿烂的纳西,才情的文光


和文光先生和他的妻子同属于纳西民歌世家第三代传人,又被称之谓新一代“纳西歌王”。数十年以来,其搜集、研习与推广而辛勤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取得了丰硕收获,更获得了同行与专家们的赞许认可。

丽江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陈国光介绍说:“‘纳西歌王’和文光的名字可以说在丽江无人不晓,现在丽江流行传唱的纳西族歌曲,有七八成是和文光先生创作的。他和他们全家五口人,上央视,上北京台,还有全国许多家卫视电台广播报刊新闻媒体,以纳西文化传承背景,特邀访谈了和文光及其全家。和文光家庭参加央视全国民歌大赛,分别都获得了金、银奖,他们还多次被邀请出访国外演出,弘扬与传播着纳西民族的璀璨文化。

纳西文化熏染于和文光,和文光有才情。他一直致力于纳西民歌的创作,而民歌的创作发展与民歌的传承推广一样重要,不可偏废。

1995年5月18日,丽江飞机通航庆典活动顺利举行。公开演出中,400多名学生表演的壮观而又热烈的“勒巴舞”大型舞蹈,震撼了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来宾和观众,获得巨大成功。负责编排指导这场“勒巴舞”的和文光先生心潮澎湃,彻夜难眠。“飞机通航了,将来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云集丽江观光旅游,那么作为崇尚文明礼仪的纳西族,至今还没有一首比较欢快的、又有纳西族风格的礼仪歌曲,仅有的纳西民歌如《谷气》《娥姆达》等,都是低沉舒缓的,不适宜做迎宾等礼仪歌曲。虽然解放初期,纳西人曾把外来民歌翻译成纳西语演唱的‘欢迎曲’,但它毕竟不是纳西族原生态民歌而未被纳西族人民所接受。于是我就有了创作一首既欢快又有纳西族音乐风格的礼仪歌曲的想法。”和文光先生马上付之行动。他用纳西语写道:肯夸勾巴布劳(即:远方来的朋友啊),纳西雅阁此又有、此又有(即:来到了纳西家、纳西家),休高莫、休高莫(即:坐一坐、坐一坐),菊劳飘,洛劳飘(即:山也欢,水也笑),纳西若命仁为飘、仁为飘(即:纳西人家多欢喜、多欢喜),务喝底划本努美碧又伙、碧又伙(即:祝愿大家心情舒畅、舒畅)。”纳西语与汉语是对应直译的。简单明朗而通俗易懂的歌词写出来了,其曲调和旋律抓住了客人,他们来到纳西,人人都高兴,这歌声蕴含着祝福朋友们心情都舒畅的主题。

有一天,和文光先生带着这首作品,来到了读丽江师范学校时音乐老师禾雨(藏族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的作者)的家里请教。“禾雨老师先让我放声唱一遍,我就毫无拘束地在他面前唱了起来,他听完后非常高兴和激动地对我说,这就是纳西族风格的歌曲了。很好!多让老百姓去唱,老百姓喜欢唱就是好作品。”恩师一句鼓励话,和文光心里热乎乎的。“这首《纳西迎宾曲》通过我和和金花(女儿达坡玛吉)、彭建鑫等人的演唱后,很快在丽江、迪庆等纳西族村寨流传,甚至沿海地区的‘民族文化村’也都在演唱这首《纳西迎宾曲》。且先后又经在央视‘民歌中国’、‘中国文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台、北京文艺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以及湖南、贵州、广东等数十家电台卫视播出,这首独具代表性的纳西族歌曲真正走向了全国。在我国凡是有纳西族村寨的地方都在用这首歌曲。甚至美国、德国、英国等电视台在对纳西文化做专题报道时,也重点介绍了这首歌。

丽江纳西礼仪多,各种场合都要唱、迎,还要干酒。“创作了一首《纳西迎宾曲》,是不是就够了呢?”有心人总会给人以惊喜,会比别人多想早一步——和文光先生又在想下一个问题了。他说:“其实,纳西族在过去是没有什么酒歌的。所谓‘酒歌’,就是酒桌上唱的歌。那么‘酒歌’,就应该是既要有民族音乐的风格,又要符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和易学易唱的特点,这样才会成为大众喜爱的好作品。”

2002年,和文光先生应邀出席一个盛典活动,他发现,这次只唱了一首《纳西迎宾曲》。他想,在接待贵宾时还唱一首祝酒的歌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回家后不多日,一首旋律优美、歌词动听的《纳西祝酒歌》又由此诞生了……

和文光先生的创作热情高涨,作品颇丰。他通达纳西语和汉语,自己会作词、作曲和演唱。其创作的歌曲作品被誉为“灵魂音乐”、“神仙音乐”、中国“当代乐府新民歌”深受海内外音乐爱好者的青睐。目前,已结集公开出版了《纳西恋歌》《梦中的香格里拉》。在其创作的纳西族歌曲中,已经变成“民歌”的就有10多首,除《栽秧调》《嫁女调》等是搜集整理的纳西民歌外,其它如《纳西迎宾曲》《阿普三朵请您来》《梦中的香格里拉》《纳西祝酒歌》《请到纳西村寨来》《醉在女儿国》《傈僳儿女》《火恋》《阿妹的情歌》等。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两个孩子——女儿达坡玛吉、儿子达坡阿玻,也都被和文光先生培养成了实力不俗的“歌者”,成为纳西民歌世家第四代传人。而且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孩子是唱着父亲写的歌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2006年,女儿达坡玛吉斩获中国十大金牌歌手奖,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荣获原生态唱法银奖,被誉为“纳西珍珠”、“歌舞精灵”。儿子达坡阿玻也多次参赛获奖,被誉为“情歌王子”,随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等放歌全国,他是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唯一的纳西族歌手。现在,一家三代五口人都成为了倾心致力于纳西族音乐文化的热心“工作者”。

 

“在这里,有一个趣闻”和文光先生憨厚地说。

他介绍说,有一次,有一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声乐教授来丽江采风,他陪同前往玉龙雪山景区。一走近云杉坪,就听到一首女声演唱的迎宾曲从远处飘来,旋律悠扬、欢快。老教授兴之所至,驻足聆听。他在旁边轻声说老师,这一首纳西族歌曲《纳西迎宾曲》是我创作的”老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不要给我开玩笑了,这是纳西族民歌。”老教授不相信,他也没办法解释。后来到了另一个景点,只见台上的演员也在唱这首歌。此时,主持人在人群中突然发现了和文光,便马上向观众们介绍道“欢迎和文光老师!他现在就在这儿!我们刚才演唱的这首《纳西迎宾曲》,就是纳西著名音乐家和文光老师创作的。”老教授闻听,顿时回眸凝视着和文光,无话可说了。

学者李莘在《评和文光音乐作品》文章中有这么一段中肯评介:“和文光作品的风格介于真正的民间歌曲与民族化创作歌曲之间。”“从学术角度来看,和文光的音乐作品是经过创作或改编加工过的变异品种。它虽然在旋律、风格等方面吸收和继承了纳西族原生民歌中的许多因素,但在创作思维、演唱语言、传播方式和表演环境上,与纳西族所有的传统音乐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纳西族音乐,而是一种传统与现代流行模式相结合的新音乐品种。”

和文光自己说,所谓的“民歌”,其实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才能叫“民歌”,即“民间歌曲”。从学术的角度讲,把个人创作的作品说成“民歌”是不对的,因为它不是祖先留下来的音乐,而是现代人的人为创作的音乐,最多也只能说是“新民歌”。“好多人会唱这些歌曲,却不知道创作这些歌曲的人。更为有趣而凑巧的是,好多前来丽江等地采风的音乐家采到的竟是我的作品啊!

和文光先生对纳西民歌的认识,是有其深刻理解与体会的。他说,我在创作思路上,强调民歌要有“三民”和“五性”因素。“三民因素”,即民族认可、民众喜欢和民间流传。“五性因素”即地域性、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唱性。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作品才有“根”和“魂”,歌曲才有深度。就民族团结而言,这样的作品才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更广泛地流传,大家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增进心理认同、民族认同、情感认同,从而起到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果说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艺术而自得是一种幸运,那么我很庆幸,庆幸自己生于一个足以自豪的民族中,庆幸能一直分享到这个民族厚重的文化、艺术积淀,饮之若饴。”在回顾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弘扬纳西族音乐文化40多年来的历程,和文光先生对采风的作家们说。

阿勒勒勒勒喂喂哎——,客巴喂客巴,从本礼又难,日今觉本啦,古母拔巴哇。阿瓦勒、阿瓦勒,依古纳西堆,亨久伙尼礼又难。”(译成汉语就是“朋友喂朋友,请您快快来,千里来相会,情意深如海。阿瓦勒、阿瓦勒,古老的丽江城,阿普三朵请您来”)

“阿普三朵”就是丽江玉龙雪山的化身,它终年积雪不化,在这里,孕育着多少美妙动人的故事和古朴蕴奥的民族文化。生长在丽江,浸润在歌乡的海洋,心灵织出祥云的洁白。高山碧天伴着古村寨,田野安宁百灵飞翔,天生的一幅大写意画,铸就伟大纳西族天人合一、人神共居的天堂!

和文光先生以才情与艺心捧出的“纳西民歌世家”品牌,持续提升了古城文化内涵,加快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世界文化遗产、美丽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以其蓬勃独特的山城之容和水城之貌,以其浓郁醇香的纳西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韵味,乘时代东风,再续瞩目与辉煌!




(杨易峰,笔名:文溪音。在央报刊新闻媒体工作三十年,历任政法记者、主任、主编。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会员,金陵报告文学协会会员。现为《中国纪实》编委、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方网站、公众号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