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政举
我作为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编纂研究的工作人员,参加这次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与丽江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纪实文学作家写丽江”采风活动,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发现了一组关于红军长征过丽江的往事新话。
对于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过丽江的记述,权威典籍涉及不多。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红二、红六军团是在1935年11月开始长征的。这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非常严峻。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为争取主动,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从桑植的刘家坪地区出发,开始战略转移。1936年1月上中旬,进入黔东石阡、镇原、黄平地区。由于国民党军队四面紧逼,部队又向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转移,并在毕节城内成立临时政权机关。2月底,夏曦在毕节七星关渡河时牺牲。3月下旬,部队到达盘县、亦资孔地区。3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的电报,命令他们北渡金沙江同位于甘孜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红六军团离开盘县地区向西急进,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险,于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记述:“3月31日,红二、红六军团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云南中部急进,冲破国民党滇军防线后,于4月6日占领寻甸,准备经普渡河从元谋北渡金沙江。由于遭滇军主力拦阻,红二、红六军团决定放弃原定计划,改由滇西金沙江上游渡江。9日,部队在六甲地区经顽强激战打退了追击的国民党军。接着,迅速南下,于11日攻占了距昆明20公里的富民。国民党滇黔‘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龙云急令滇军主力回救昆明。红二、红六军团突然转向滇西,于23日占领鹤庆,将国民党‘追剿’军远远甩在后面。4月25~28日,红二、红六军团从丽江的石鼓至巨甸之间顺利渡过金沙江,粉碎了国民党军将红军消灭于金沙江南岸的企图。”
从史书记载来看,对红军长征过丽江讲得都很笼统。党史中只写了“渡过金沙江”一句话,连“丽江”俩字都没提及。军史中写到了“从丽江的石鼓至巨甸之间顺利渡过金沙江”,但为什么能够顺利渡过、具体是怎么渡过的也没有详细记录。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红军渡过金沙江,而不清楚这金沙江是从丽江渡过的。记得12年前我来丽江时,还听军分区的一个同事说,第二天要接待一位从军委机关来的同志,专门考察当年红军过金沙江的情况,我因为当时有别的任务,对此也没有特别留意。而这次采风中,给我一个强烈印象,就是丽江党政机关和各族人民群众,对当年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情景记忆犹新,对当地群众特别是纳西族人全力护送的故事如数家珍,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赞不绝口,对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还在迎接我们从三义机场到束河古镇的路上,市委宣传部舆情信息科和龙科长就给作家采风团建了个群,并往群里推荐了好几篇丽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以文兴市的电子版文章。
其中有篇时任市委书记崔茂虎为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而写的序言,题目就叫《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开篇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时年85岁高龄的和庚吉老人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讴歌新中国的诞生:创前古未有之新中华,英雄时世;扩养生大同于遥远邑,衽席苍黎。”
接着就说:“1936年4月24日,贺龙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丽江,开明绅士和庚吉带领老百姓夹道迎接,红军将士经过东元桥时,纷纷下马向前来迎接的乡亲们亲切致意,并一路来到玉龙锁脉寺和四方街,受到热烈欢迎。在丽江人民的支持下,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东元桥至今仍横跨在漾弓江上,桥头静静地竖着一块纪念碑,上刻:‘蛇山白塔风尘古,漾江恩桥岁月深’,横批‘长征之路’。”
然后感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着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这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红军得以不发一枪一弹过丽江,也奠定了日后丽江和平解放的基础。”
继而引出结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古至今,丽江‘家国情怀’的先贤人物,充分表现了自觉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家国情怀。丽江深入挖掘和阐发丰富独特的家国情怀历史文化资源,是在全市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家国情怀’丽江先贤录》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涵养和培育深沉的家国情怀,传承弘扬丽江深厚的红色文化,践行‘丽美千秋、江汇百川、披星戴月、奋勇争先’的丽江精神,推进丽江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读了上述文字,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惊:一副对联、一座桥头、一块丰碑、一条道路、一本新书、一种精神……话虽不多,但内涵非凡,这其中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寻、去挖掘、去感悟。晚上,团长分工写作任务,我毛遂自荐承担写红军长征过丽江一文。
参观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更使我坚定了写这篇随笔的决心。
一方面,是因为从这个指挥部纪念馆里,进一步了解了前面提到的那个丽江先贤和庚吉。原来,这个指挥部旧址,就是和老先生的故居,古朴典雅,底蕴丰厚,既是红军长征过丽江的重要纪念地,也体现了纳西族特色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标志性建筑。和庚吉是丽江历史上最后一个清朝进士,先任兵部主政,后请改为外用,曾任四川乐至、石柱、秀山、温江、遂宁等县知县,1904年辞官还乡。云南督军蔡锷十分器重他,特委以永昌府重任,但被他辞谢。川边镇守使殷叔恒邀他重新襄政,他也没去。回乡后,他与乡人和积贤等协助知府彭继志创办丽江府中学堂,1908年继任学堂监督,1913年被选为县参议长。晚年辞去一切公职,修建一园,名曰“退园”,自号“退仙”,以一尘不染之胸襟书写大自然之天籁。可当红军长征要过丽江时,面对古城民众在国民党恶意蛊惑下人心惶惶的实际,年逾古稀的“退仙”却走出家门,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时局国事的了解,针对国民党污蔑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党“共产共妻”的谣言,苦口婆心说服群众,竭尽全力稳定人心,反复告诉大家“共产党是一个正义的政党,有自己的纲领,红军是共产党的军队,关心劳苦群众的部队,不会乱杀人,我们应该欢迎才是。”红军进入丽江这天,和进士亲自出面带领纳西族人,按照少数民族传统习惯,用最隆重的礼节仪式,在玉龙锁脉和东元桥头摆着香案、献上猪头,手挥写着“欢迎义军”字样的彩旗迎接红军,并把自己的故居腾出来送给贺龙作为指挥部,使喜出望外的红军深受感动,怎么也没想到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会受到如此热情欢迎,也以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和为民助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证实了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和庚吉从一个旧政府的“退仙”到带头迎接并帮助红军顺利渡江,事实证明他不愧是崔书记称道的“开明绅士”,也理应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丽江先贤”,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追根究源又取决于对我党我军的政治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庚吉足可以同与刘伯承“彝海结盟”的彝族领袖小叶丹相提并论,有所不同的是行动更自觉、作为更主动、效果更明显。
另一方面,这个展览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红军过江的传奇经历,而且针对现实需要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特点在展示手段上作了有益尝试。
作者在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采访
2018年6月11日,丽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丽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项目,具体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组织实施。该项目在和庚吉故居的基础上,对原红二方面军过丽江指挥部旧址进行重新设计、装饰装修、筹备展品及布展,使用先进设备完善硬件设施配置,以切实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保护人文历史资源为主题,以“文化+历史+科技”的形式展现、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及“长征精神”。
纪念馆共设六个部分——
一是前言部分,以文字、电子地图和浮雕为基础的形式展示。用文字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背景,以电子地图的形式用不同颜色标识了长征的四支队伍,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队伍的前进方向和到达地点;浮雕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红军长征过丽江时,丽江人民热情欢迎红军的场景。
二是“雄关漫道”部分,以文字、图片为主,影片、电子沙盘地图展示为辅的形式,介绍了红二、红六军团在1935 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至1936年4月到达丽江之前,整个战略转移的征程。
三是“金沙水暖”部分,以文字、图片等六种现代科技手段为主,油画、版画、实物为辅,系统地介绍了红军到达丽江后,在当地群众的热情帮助下,与丽江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四是“北渡金沙江”部分,以文字、图片、实物加上大型的影院技术和油画,展示了北渡金沙江的这一段历史。
五是“战旗猎猎”部分,以文字加图片,直白地展示了红二、红六军团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使命。
六是“星火燎原”部分,以图片为主展示了在红军革命火种的影响下,丽江一大批革命的中坚力量迅速成长,创立了多个革命组织,开展了多次革命活动,有力地配合了丽江乃至整个滇西北地区的和平解放。
通过把动漫、版画、电子沙盘等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融为一体,交互使用,有效地增强了展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印证了丽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创新发展,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静态文化动态表达的成功实践。
还有一个促使我写成这篇随笔的重要人物,就是市纪委派驻宣传部纪检组的和松阳同志。她既是一名兢兢业业的机关干部,又是一位辛勤耕耘的业余作家,还是采风团赵晏彪老师的得意门生。听说我要写红军长征过丽江的稿子,她从随身背着的小包里掏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啄木鸟手记》送给我,打开一看,头一篇就是《红军走过丽江——一段鲜为人知的红军往事》,我如获至宝,当夜就一字一句地读起来。松阳这篇文章写得很全面、很系统,既概要梳理了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来龙去脉,又细致描写了纳西人民迎接红军的感人场面;既具体讲述了“军民鱼水情谊深”的一连串生动故事,又形象表述了“石鼓准备渡江忙”的一个个紧张场景;既突出叙述了“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激烈过程,又粗略点到了“红军精神代代传”的局部片段……这里不作全面展开,只是摘取部分“特写镜头”——
在“纳西人民喜迎红军来”的小标题下,她写道:这一天天气晴朗,红军部队历尽艰辛来到丽江坝子,先头红四师的骑兵连早了解到丽江纳西族逢年过节喜欢用红色表示喜庆,于是骑兵连每个战士斜跨一朵布做的大红花。这天敌军也循着红军进军线路侦察轰炸。为了防止敌人的飞机骚扰,每一个战士头上还戴着一个用柳条编的防空帽。几十匹乘骑披红戴绿,小跑步抵达丽江古城南郊东元桥和玉龙锁脉“接官亭”。看到丽江的群众手持彩旗夹道欢迎,这是红军自离开苏区长征以来所没有过的,红军战士异常高兴,一个个跳下马来,向欢迎的老百姓致意问候。战士们看到乡亲们手里的彩旗上写着“欢迎义军”,连忙解释说“我们是工农红军,我们是工农红军。”
在讲述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时,她写道:红军部队刚进城的时候,有一位纳西族大娘抬了一桶水在路边给红军战士喝水,战士们喝了水还给大娘留下几个豪子还有银元。朴素的纳西族群众看到红军的举止一点都不像国民党所宣传那样可怕,于是很快就亲近起来……红军来到县衙门把监狱打开,释放了48名被关押的劳苦群众,请来铁匠,给7个戴着脚镣的难友打开了脚镣,带他们去街上理了发,又把从当地官僚和土豪劣绅家没收的衣服和银钱分发给了他们,让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感受到了胜似亲人般的感情,感恩戴德的难友们纷纷提出愿为红军渡江尽力。被释放的大研镇青年桑乐天,主动报名给红军带路,送红军过江。
在描述为保证红军顺利渡江紧张筹备时,她写道:丽江城里的35个裁缝师傅和17台缝纫机全部动员组织起来,夜以继日地为红军赶制军服和米袋子;经过宣传动员群众,共得到大小船只7艘,召集了28名船工,到石鼓又动员20多名木匠、铁匠赶造了几十只木筏以备渡江。
在叙述红军抢渡金沙江时,她写道:
自4月26日下午开始,红军分别从沿江五个渡口,由下而上陆续渡江。首先是前卫红四师从石鼓木瓜房和木取独渡口开始起渡,到天黑前全师渡过金沙江后,沿江北上。
27日,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率红二军团在格子和士可渡江,红五师、六师继红四师和军团部之后分别在石鼓木瓜房、木取独和格子、士可渡江。
4月27日是渡江最多的一天,五个渡口全部不间断地紧张摆渡,为了争取时间渡江,红军战士和船工轮流划船,夜以继日地组织渡江;为了加快渡江速度,减少渡船的载重量,重机枪、迫击炮和两门山炮及辎重等也用木筏摆渡,骡马则泅渡过江。
萧克军团长、王震政委率六军团部、教导团和红七师,继二军团后渡江。
……
红军在丽江抢渡金沙江自25日下午从石鼓渡口开始,到28日下午巨甸渡口胜利结束,经过四天三夜紧张的抢渡,红二、六军团18000人马从容渡过了天险金沙江。
其实,松阳的这篇文章是从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重走一段长征路起笔的,收笔又注意了前后照应。本文也就借花献佛,用她的尾声来作为这篇随笔的收尾:
每年,这里的人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近年来,丽江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组建了红色文化艺术团,开设了红色文化大讲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共同传承弘扬长征精神。
趁着假日,我们也带着孩子重走了一段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缅怀在长征途中英勇献身的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希望孩子们在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里不忘党和国家的艰辛历程,让革命先辈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照亮我们新的长征路,让红军长征的精神代代相传。
(本文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陈政举,著名军旅作家,中央军委党史军史工作专家,原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