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金平
我是路过丽江的一缕风,一缕轻风。
我不是玉龙雪山下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也不是金沙江畔空气流动形成的。我是那每年5000多万游客光顾丽江时的匆匆脚步搅起的,步步生风嘛!
我很纳闷:那么多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乘飞机、赶高铁、坐公交,甚至开私家车,兴致勃勃奔向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这一隅来干什么?!还有那些蓝眼睛、黄头发、黑皮肤的老外,为何千万里飞到中国云南的这个小城来做客?
别觉得我好奇,我也想看看,丽江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于是,在一个秋高气爽、五彩斑斓的时节,我跟随主人的脚步开始了丽江之行……
为了对丽江有个大概的了解,出发前我查询了有关资料。据史料介绍,10多万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有智人“丽江人”的活动了。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土都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丽江”的地名当初也不叫丽江,它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根据《云南通志》记载:“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而异写为丽水。“丽江”一名,真正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丽江让人更惊讶的是,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一个地方能够拥有一种世界遗产就不错了,没想到丽江这座小城竟拥有那么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所以,无论从历史上、文化上,还是从自然环境上说——丽江,是世界遗产之城。
不过,笼罩在丽江头上的光环也太多了。什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还有世界最新锐城市、威尼斯电影节“中国最美外景地” 、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我数都数不过来。这些,对我来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丽江到底有什么值得人们向往的地方。走啰!
丽江古城大研镇到了,怎么不见城墙?在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似乎都有高高的城墙,唯独丽江没有,这是为何?有游客说,你不懂了吧?因为丽江过去的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了城墙,就像木字加框成了“困”字,不吉利,所以丽江古城就没有加筑城墙。
其实不然!以我看,丽江四周环抱的座座高山,不就是她天然的城墙吗?丽江只不过是个面积只有约200平方公里的坝子,西边的老君山、东面的绵绵山、北面的玉龙雪山,最高海拔都超过了4000米,这不就是丽江独一无二的城墙吗?
而且,那些山上植被丰厚,全市68.48%的森林覆盖率,给这块丰腴的土地带来充沛的水源。于是,奔腾的金沙江穿城而过,一条条清澈的河流遍布全城。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那些在房前屋后沟渠里奔涌的水流,透明见底。一丛丛碧绿的水草在清流的冲刷下纤尘不染,像纳西姑娘飘逸的长发。
水多了,桥就多。仅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就修建有桥梁354座,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形式有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桥的有锁翠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其中,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它系双孔石拱桥,便于两岸往来。水桥相辅,不是江南的周庄胜似周庄,不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美过威尼斯。因此,那吱吱嘎嘎转动的大水车,就成了丽江的一张名片。
丽江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山给了她骨气,水给了她灵气。高耸的群山相拥奔涌的水流,给了她无限的生气。所以我说——丽江,是山抱水拥之城。
登高远望,丽江城里没有高楼林立,而是一抹白花花的平房屋顶,鳞次栉比,似乎没有什么神奇。但是,当你走进城里,你不得不为那些保存完好的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而赞叹。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街道布局中的“经络”设置呈“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来到丽江,不能不去那个闻名遐迩的四方街。它是这座古城的中心,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四大主街,又从四大主街分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
站在高出放眼望去,不远处的木府巍然耸立。木府,是丽江建筑的杰出代表。看过电视剧《木府风云》的人,没有不为它的壮观而赞叹。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占地46亩。府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11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它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从山下建到山上,巍峨雄伟。这些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在蓝天白云下的衬托下,是那么气势不凡,美不胜收,并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而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的白沙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城西北4公里处的束河民居建筑,布局形制也与四方街相似。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极具有民族特色。
走在古城的街巷里,似乎难以使人放开脚步,因为路面总是“坑坑洼洼”的。据说,这些路面都是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还有花纹图案。你要是愿意低头慢慢细看,还能给人各种遐思。
无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这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所以说——丽江,是建筑独特之城。
走出木府时,有个疑问始终在我闹海里萦绕:历史上我们国家有许多城市都在战火中毁灭,而对于一个没有围城的少数民族集聚的小城丽江,为什么能够避免战祸?
在木府的大门口,有个漂亮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因为以纳西人为主的少数民族,没有成为“蛮夷”。历代木府当家人,不搞民族分裂,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直站在国家统一的立场上,所以使得该城一直未受到过王朝大兵的讨伐。这既忠诚了国家,又有效地保护了城池和百姓,体现当地统治者的大智慧。所以,木府里就有明清几代皇帝钦赐的 “诚心报国”“忠义”“辑宁边境”等十一块匾额。
也许,“诚心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这里少数民族同胞的遗传基因。
紧靠木府的一侧,就是红旗飘飘的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里面通过声光电画等多媒体手法,详细介绍了丽江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矢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历程。而当年红军长征路过丽江时,就给丽江的各族人民播下革命的种子。
1936年4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红军将领率领下路过丽江。由于当地的老百姓事先被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洗过脑,有些害怕红军路过。但丽江的开明绅士、清末最后一个纳西族进士和庚吉主动站出来解释说:“共产党是一个政党,是有政治纲领和目的的,不会随便杀人放火。”他还把自己的住所腾出来作为红军抢渡金沙江的作战指挥部,并动员老百姓去迎接红军进城。而具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的木府当家人,还在城里制高点狮子山的接风楼里,宴请了红军指挥将领。时任丽江县长王凤瑞也到四方街召集民众,安抚人心,欢迎红军。而路过丽江的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给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留下美好印象。他们主动帮助红军做衣服、备军粮、运食盐、制船筏,使1.8万余红军战士在4天3夜全部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情况,在古城的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里,都有详细的介绍。我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在作了一番研究后觉得——丽江,是忠心报国之城。
提起那座“接风楼”,当年不但接待过贺龙元帅,明朝的时候还接待过徐霞客。这么有意义的地方,我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沿着碎石路,我轻轻一跃,就来到那个久负盛名的“接风楼”了。同现代大都市的那些宾馆、会馆相比,这里可谓寒酸多了。但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这个所谓的楼,其实是个小小的院子,里面被一棵大树的枝叶所覆盖,好像是告诉人们这里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在门口迎接我的,是个穿着纳西族服装的汉子。他个头不高,皮肤微黑、头发稍卷,一脸和善。交谈中得知,他叫和文光。这个名字好熟,原来他是纳西族的著名歌王,曾带着一家人在中央电视台参加过唱歌比赛。他的妻子、儿子、女儿,都是歌唱家,连他的母亲都是纳西族的音乐传承人。如果你认为和文光只会唱唱歌那就错了,他还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目前在丽江传唱的几十首纳西族歌曲,都是他作的曲。
其实,和文光的才华决不仅如此。他还是全国书画名家,巴东文化大师。他用东巴文创作的700米书画作品长卷《千禧天歌》,上了吉尼斯纪录,先后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万里长城上展出。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根深树不倒,林茂水长流”东巴书法作品,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后,被当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家族收藏。另外,他的东巴文书法作品《中国梦》《心经》《十二生肖》等,先后被收藏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他的各种获奖证书和奖杯,快撑破了那间展览室。
这个纳西族的男人,就是这么有文化。丽江市把“接风楼”交给他管理,目的是要他担任纳西文化的传承人。他创办东巴书画高级研习班,建立丽江民族文化传习院,已培养了一大批现代东巴音乐人才和书画人才……
丽江的纳西族人非常重视文化,和文光只是纳西族人的一个缩影。有人做过统计,纳西族人是全国少数民族中文化层次最高的民族之一,硕士、博士比比皆是。纳西族的文化名人,在全国也有很多,像如今的政协全国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曾留学日本,拥有双博士学位,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学者,著作等身,文化成果丰硕,名扬海内外。
站在接风楼的门口,我似乎听到城里四面八方传来的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闻到了一座座学校里散发的阵阵书香。丽江很重视文化教育,连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都达到99.88%。难怪,丽江市会成为云南省的人才特区。也许正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了这座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品位。所以说——丽江,是文化发达之城。
正在古城里转悠,走过一条小街,拐角处突然传来一阵阵歌声和笑声。一群穿着各种民族服饰的妇女,正围着一个圈在跳舞。她们的服装虽各具特色、鲜艳夺目,但我辨别不出哪是哪个民族的,好像就是一家人团结在一起。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22种少数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
而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的丽江古城里,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许多居民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共同生活,关系融洽。在城里走了大半天,也没听到一个吵架的——丽江,是民族和谐之城。
在丽江古城,我见得最多的,就是鲜花。
正是秋风劲吹的时节,丽江的大街小巷里,满眼都是绽放的菊花,到处都像公园。路边上摆着一盆盆菊花,溪流旁挂着一排排菊花,连桥墩上、河水中间都是盛开的菊花。
这些菊花,有金黄色的,有粉红色的,有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也有紫黑色的,真实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菊花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各种名贵的花种随处可见,如凤凰振羽、红衣绿裳、十丈垂帘、雪珠红梅、鬃掸佛尘、西湖柳月、白鹤逐波等等,应有尽有。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咏菊》种所言:“云霞万朵竞奔放,金波银浪涌园中。”
听游客议论,丽江人最爱两种花:一种是菊花,放在外面;另一种是兰花,放在室内。这是真的吗?菊花我看到了,兰花呢?于是,作为一阵风,我迅速穿过一户户人家的门窗进屋了,果不其然!
许多人家的客厅里、卧房里,甚至厨房里都养有各种各样的兰花,如蕙兰、建兰、春兰、寒兰、墨兰、多花兰、龙舌兰、豆瓣兰、蝴蝶兰、果香兰,还有一盆盆君子兰。有的兰花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有的雅致文静,赏心悦目。正如元朝诗人余同麓有诗云:“坐久不知香在屋,推窗时有蝶飞来。”
养花人与花卉之间,总有某种感情的联系。爱菊花的人,喜爱菊花的质朴耐寒不争春;爱兰花的人,喜欢的是兰花默默无闻发幽香。花卉装点着丽江人的生活,也折射了他们美好的品性。
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畅的微风,加上雨水的滋润,使得这里的花朵即使在深秋也依然开得那么绚丽、那么清新、那么蓬勃,不是花城胜似花城——丽江,是鲜花遍地之城。
跑了大半天,肚子饿了。丽江,能有什么好吃的吗?走,上街看看去!
丽江古城吃饭的小店沿街铺开,名目繁多,各具特色。有人热情给我推荐了丽江著名的餐厅,有云雪丽餐厅、滇西王子·云南26民族美食文化餐厅、石锅渔山珍馆、88号小吃店、阿一旦黑山羊、钰洁腊排骨、滇厨餐厅·小锅巴纳西美食、小厨子私房菜、梦想家三文鱼、丽江饵块食光、雪山云朵野生菌餐厅、樱花餐厅、文氏奶奶小厨,等等。
也有人给我推荐了丽江的各种特色小吃,如丽江粑粑、鸡豆凉粉、鸡炖豆腐、吹猪肝、纳西火锅、永胜油茶、纳西烤肉、土鸡米线,纳西烧豆腐、炸竹虫,炸水蜻蜓、野山药火腿鸡、东巴烤鱼、腊排骨火锅、腌酸鱼、熏鱼、烤全羊,数不胜数,听得我耳朵都痒痒了。
那么多好吃的谁顾得了,先填饱肚子再说。于是,我就在眼前的路边“家常饭”餐厅,点了一份“丽江豆焖饭”,吃得津津有味。此外,还要了一份纳西米灌肠,和一杯酥油茶。那把大米或糯米蒸熟后,拌在新鲜猪血、蛋清及各种香料里,然后灌到洗净的猪大肠内,封好蒸熟而成的纳西米灌肠,以及由酥油、砖茶、核桃仁、芝麻、麻籽、鸡蛋、精盐调制而成的酥油茶,香味浓浓地飘着。这些特色饮食不仅好吃好看有营养,还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令饥饿的我垂涎欲滴。
在这个世界上,都说“吃在中国”,云南人说“吃在云南”,丽江人则认为“吃在丽江”。可见,丽江人还是很欣赏本地美食的——丽江,是美食飘香之城。
不知不觉,夜晚就降临了。丽江的夜,瞬间变得五彩斑斓,风情万种。
上千家的客栈,霓虹闪烁,与暗蓝的天空上颗颗闪烁的星星交相辉映。穿西服的,穿旗袍的,穿一个破洞连着一个破洞时尚牛仔裤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操着各种方言包括讲着各种外语的游客,穿街走巷,一家一家店铺游逛,然后拎着一包包的纪念品返回旅馆,把欢笑声洒在身后,把欢乐的身影留在流动的水波里。
那些装饰非常前卫的歌厅唱吧,这个时候变得尤其热闹。有钢琴的轰鸣,有萨克斯的悠扬,也有琵琶的呢喃;能听到柴可夫斯基、贝多芬、肖邦的旋律,也能听到中国古典音乐美妙;有人在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人在唱《一条大河波浪宽》,还有的在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尤其是那节奏欢快、震耳欲聋的现代音乐,把丽江之夜喧嚣的激情澎湃。
有人说,来到丽江如果不进古城的酒吧里泡泡,就很难说真正领略了丽江的风情。而在丽江,别具一格的酒吧比比皆是。最有名的酒吧当属小巴黎酒吧、樱花屋、自由公社、骆驼酒吧、左岸咖啡吧、伦勃朗、蓝页吧、布拉格、王公公摄朗酒馆、风的颜色木屋故事、丽江驴窝、摩梭吧、三里屯、布拉格酒吧、蓝鸟、Cafe Buena Vista、浮图咖啡、蓝木瓜古董店,等等。不多说了,避免有做嵌入式广告之嫌。在夜晚的柔风中,许多人坐在酒吧里,看着清清的河水静静地在脚下流淌,品着各色菜肴,饮着红酒、啤酒或白酒,与朋友聊聊天,抒发着心中的惬意。也有人独自喝着咖啡发呆,尽情享受在古城的闲静中。
从这些酒吧就可以看出,丽江是一个开放性的现代古都。中国大都市有的,世界名城里有的时尚,在这个小城里都可以找到。事实上,丽江不仅与国内多个城市结为兄弟城市,而且在国际上与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彼此进行着友好的往来。丽江不仅是云南的丽江、中国的丽江,而且是世界的丽江——丽江,是时尚生活之城。
从丽江一夜的温柔中醒来,太阳已经温暖了窗帘。在小巷里拾阶而上,沿着一家家店铺寻找可以带走的纪念品,与一个个行人擦肩而过。
眼前的这个中年男子,显然不是外地的游客。他背着一个很沉的箩筐,低着头在一步步向上攀登。说他是背山的“棒棒”吧,他穿的衣服又是那样整洁,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一副生活无忧的样子;说他不是“棒棒“吧,他的箩筐明显背着的是建筑用的沙石。趁他靠在路边休息的机会,与他攀谈了一番。原来,他就是”棒棒”。他告诉我,这个古城依山傍水而建,巷子很窄,而且有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带轮子的运输工具都进不来。斜坡上面的人家修建房子、改造店铺或运输货物,都得靠背上去。他就是”背运工“。他在这里干了很多年了,妻子也和他一样在干这样的活。他已在城里租了房子,带着在这里上学的一儿一女生活。凭着这样的“工作”,他和妻子的劳动收入可以养家了。说着,他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还大大方方让我给他拍照,不像我过去在外地遇到的一些”棒棒“,脸上总是挂着卑微、自怨的神色,拒绝路人给他们拍照。他是那样坦然、那样自信,为自己靠自己的劳动在城里生存感到自豪。不一会,他的妻子也跟上来了,两人背着沉重的箩筐,有说有笑地继续往上攀登。
来到一家出售鲜花饼的小店,招牌上写着“1元1个“的字样,店主是个打扮新潮的男青年。问他怎么一个人在忙,他说他的妻子送孩子上学去了,家里还有父母要照顾,就他一个人在店铺了打拼。他既做饼又卖饼,一边笑容满面地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干着手里的活,给人快乐无比的感觉。
顿时,我对丽江人产生了很好的感觉。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坚强、乐观、真实,既不自卑也不自恋,坦然地活出自己。他们把生活酿成蜜,任何时候都不怕困难,给人一股向上的力量和精神上的鼓舞——丽江,是乐观向上之城。
快要离开丽江了,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去。40多年前,我在长江下游家乡读中学时语文课本的封面上,印着一幅风景图片,画面上是一座是石拱桥,桥的旁边挨着一座画梁雕栋的亭子,背景是一座白雪皑皑的雪山,美丽极了!多少年过去,这个图景始终刻在我心底。虽然一直没见过这个真实的画面,但至今念念不忘。听人说,这个风景图,就拍自丽江的黑龙潭。
于是,我马上出发。不就是一阵风呗,我迅速来到黑龙潭,终于见到那梦寐已久的风景。此时,那坐石拱桥静卧在一湖碧水之上,白石雕砌的拱桥栏杆上,一丛丛悬挂着的五彩缤纷的鲜花正在怒放。桥旁的那座颇具民族特色的亭子后面,正是玉龙雪山。其巍峨的身躯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之中,山水融为一体。这幅美景,真的是令人流连忘返。
就在此时,我突然发现那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作家阿来笔下流经丽江的一滴水吗?它不是早离开丽江,经金沙江奔流去东海了,怎么还在这儿呢?
那滴水张开星光闪闪的眼睛,不屑地对我说:“年纪大了不是,看花眼了吧?那是我兄弟!他可真傻,这么美的地方不待,非要跳到那么远的地方干啥去?要是我,即使流到长江的洪水里、进入了东海的波浪里,还是要回来的。你看看,那么多的游客,甚至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都不想离开这么美的地方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但是,再美的景色、再好的地方我也不能久留。因为我毕竟是一缕风,必须跟随主人的脚步再去别的地方旅行。于是,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对那滴水说“再见”了。
然而我想,今后我还会跟随更多的游客再来丽江的。
(作者为著名军旅作家,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