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专栏评论 > 详情
《丽江风华》编读札记/朱辉军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2-12-09

 

 



《丽江风华》编读札记

朱辉军


有的地方,去一次就已足够;有的地方,去了一次还想再去,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还有的地方,去了就想留下来,再也不想离开。彩云之南的丽江,就是这样的地方。连“西方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弥留之际的遗愿,都是“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逝去”。

这是一块怎样神奇的土地?我们又怎样才能充分领略她那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2021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组织采风团专程奔赴丽江,这么大规模、高规格的文学采风,在丽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活动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研究会会长白庚胜策划组织,得到丽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采风团员深入丽江的山山水水,用元气、精气、灵气去感知丽江、张扬丽江、勉励丽江,白庚胜在序中指出: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旅行,一次深入透彻的丽江审美,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收获”。这部《丽江风华》,就是采风作品的精选集,同时也是首都和丽江两地作家精诚合作的结晶。

当年苏东坡面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都不禁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面对瑰丽丰厚的丽江,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握住她的“真面目”呢纪实文学作家在真实反映地方人文风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次他们既深入丽江各地,又跳出“湖山之外”,从现实与历史、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民俗、社会与文化等维度,立体地观察、展现、描绘丽江的风采,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寻常看不到或常人看不清的丽江。


 


老作家、名誉会长刘守家在赴丽江之前就做足了“功课”,到了丽江之后又深入大街小巷、山野田园,取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写出《人文风物冠南国 神话天堂看丽江》,十分全面地展现了丽江的绰约风姿。丽江本土作家李群育,则集中从丽江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生动地诠释了“天地大美有丽江”。而自谦像轻风一样掠过丽江的军旅作家朱金平,把实地考察和史料考证结合起来,获得了惊奇的发现:这座古城太不一般了!他惊赞:丽江,是世界遗产之城;丽江,是山抱水拥之城;丽江,是建筑独特之城;丽江,是忠心报国之城;丽江,是文化发达之城;丽江,是民族和谐之城;丽江,是鲜花遍地之城;丽江,是美食飘香之城;丽江,是时尚生活之城;丽江,是乐观向上之城。这十个方面的概括,勾勒出了掩映在神秘幕纱后的丽江的基本轮廓。

大美丽江深深吸引和打动了纪实作家们的心灵,他们从不同方面深入发掘了丽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常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写完一篇,又接着写第二篇、第三篇。西方人说“莎士比亚说不尽”,丰美的丽江也同样“说不尽”。

人们对丽江的第一印象,就是宛若仙境,堪称“人间天堂”。刘风龙深有感触地说:“丽江这块土地上,集山河壮美、大江奔流、民族风情、古城风貌于一体,融文化于诗意,寓无形于有形”。他于是通过有形的民居、古桥、曲径、花木等,捕捉到了丽江那虽无形却鲜活的魂魄。


 


除了天然的玉龙雪山、泸沽湖、狮子山等之外,土司衙门(即木府)、接风楼、四方街、毛氏宗祠、红军渡等人文名胜,既留下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民族的融合。王科、赵晏彪、和松阳等在这些地方驻足流连,发掘出它们深厚的内蕴,令人神往。

在丽江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可圈可点。还在明朝崇祯年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至丽江,受到土司木增的盛情接待。在丽江的日日夜夜,徐霞客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纳西族聚居地的生活状况、民族关系、礼仪习俗及气候、物产、景物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流连期间,徐霞客与木增土司相谈甚欢,二人话沧桑往事,叙遗风流韵,常常是把酒吟歌,不知东方之既白,留下了一段兄弟民族之间深挚友谊的佳话……

丽江还是一块红色沃土。当年红二、红六军团就是在这里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于1936年7月2日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但有关军史、党史对此往往语焉不详。军旅作家陈政举获悉有关情况后,亲临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多方寻访调研,广泛搜集史料,写成《往事新话忆红军》,补充和丰富了军史和党史上的这一段重要史实。


 


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但丽江早就已国际化。丽江是茶马古道商品集散地和文化的交汇区,印度、缅甸等南亚、东南亚文化,与内地中原汉文化不断在丽江交流交融,丽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至少从20世纪20年代起,这里又留下了许多欧美人的足迹。略觉遗憾的是,纪实作家此次因故未能涉足“飞虎队”的基地、洛克的故居。多亏叶梅先前写下了《滇西风物醉游人》,算是弥补了这重要的一环。

丽江风情万端。独特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在泸沽湖畔,有约两万多纳西族原住民,引得世人为之瞩目。由于这一族群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具“原生态”的一支,保留了许多如同活化石一样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走婚。但其实许多人对此有误解甚至偏见。朱金平通过大量考证研究,探究了这一习俗的来龙去脉,并对其历史演变、家庭结构、礼仪规矩、文化价值、社会意义等做了全方位的分析。这篇《泸沽湖畔摩梭人》因此不仅是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摩梭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


 


丽江文化丰富多彩,多元一体。其中,独具魅力的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东巴文,被誉为世界上现存的“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这是纳西东巴所使用的一种民族古文字,属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还创造了三大经典,即《创世纪》《黑白战争》和《鲁般鲁饶》,都是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作家对迷人的东巴文化都为之倾倒。在本书中,尹超的《东巴文化蕴精魂》、黄立康的《东巴秘境惹情思》等文,对其做了比较集中的探究和生动的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取得了傲人的业绩。丽江是民族贫困地区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杰出代表。如今,丽江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三遗产的地级市,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丽江模式”。据了解,丽江已陆续获得了“地球上最值得去的一百个小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名城”“欧洲人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众多桂冠。这些,放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看,都是了不起的、创纪录的成就。


 


从来灵地多杰人。古代有土司木增、贺纳莫尔(“蛮王”),今天有李世宗,有和耀淑,有和文光,有张桂梅等等。“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如今已誉满天下。但李朝德、陈洪金的回忆,则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这位朴实而坚强的基层人民教师,对她的仁慈博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和体悟。此外,鲁若迪基以《风范长忆寄哀思》深情悼念李世宗先生,牛相奎、白浩回顾了载入《纳西族文学史》著名女歌手和耀淑的一生,杨易峰则倾力书写了《一代“歌王”与“纳西”的传奇》。令人欣喜的是,和文光先生也亲自为本书撰写了《歌舞竞技黑龙潭》《抢救塔城勒巴舞》,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叙了独具韵味的云南民间歌舞,让我们见识了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风采!


 


在纪实作家笔下,丽江的韵味和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我曾经提出过纪实作家必备的特质,是“像记者一样敏感,像学者一样博学,像哲人一样睿智,像诗人一样热情,像工匠一样严谨”。正因为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所以他们的创作更令人信服,也更具艺术感染力。读者读着《丽江风华》中的这一篇篇佳作,对此一定会留下深切印象。

这方灵秀的土地,养育出了这方灵动的人。这次我因参加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没能与同侪一同前来,颇觉遗憾。但对丽江,我算是十分熟悉的。与他们及其他少数民族兄弟在一起时,时常让我感到自惭形秽。长期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把汉民族的许多人“教养”得既无活力,也少灵性;佛道文化教人超凡脱俗,结果往往空乏而虚妄。而玉龙雪山下、泸沽湖畔的他们,就活在人间烟火中,热烈而不狂狷,率真而不粗野,聪慧而不奸猾,淳朴而不木讷,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歌声,也洒溢着酒香,活得生机勃勃,活得有声有色!正如世人所赞:他们是歌与酒的民族,也是通天候、接地气的民族!

有位各色的哲学家王艮曾主张:“道在百姓日用中”。善哉斯言!无须远离尘嚣去修行,也不必“退隐”书斋去养性,走进红尘中,多与百姓接触,多与群众交流,我们的身心就会受到洗礼,受到澡雪,得到提升和净化。

于古城归来之后,名誉会长刘守家久久余绪难了,情思难抑,于是赋诗纪曰:“古风遗绪伴流年,回首山河一瞬间。雪岭边陲留胜迹,金沙程海孕诗篇。情思我欲骋千里,浩歌谁能摩九天。放眼南天成七彩,诗文寄意万千言。”这可以说代表了采风团全体成员的心声。而煌煌一大卷《丽江风华》,也一定能成为神奇丽江一张亮丽的文化新名片。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朱辉军,中国艺术报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现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沿着马列的足迹》等著作